国庆假期成“全球狂潮”:从雪山到海底,一场集体“失温”的旅行狂欢,这个国庆,世界几乎都被中国游客点亮了。
瑞士的山道上排满了小卡丁,悉尼港的游船挤得水泄不通,非洲草原上的越野车一辆接一辆。有人在泰国潜水,有人在南极看冰川,还有人飞去帕劳,在海底排队合影。

世界变成了“中文景区”,但热闹背后,也传来了让人心头一紧的消息。就在这片欢腾的假期里,中国驻澳洲的领事馆官方证实:多名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相继遇难、失踪。
那些奔赴远方的身影,有的没能回来。
一、澳洲维州:两名中国女子困死雪山
维多利亚州的博贡山,被称为“南半球的登山圣地”。海拔1986米,看似温和,却以“天气翻脸比翻书还快”闻名。
就在国庆假期前后,两名中国籍女子在博贡山不幸遇难。她们年纪轻轻,一位二十多岁,一位三十出头,本想去征服一条绝美的高山步道,却最终被冻死在距离避难小屋仅数百米的平原上。

救援队赶到时,她们的身体紧紧靠在一起,衣着单薄,周围没有任何防风设备。山上那几天风雪交加,气温骤降到零下2.8度。警方推测,她们被困至少三天——就在离救命小屋不到十分钟的地方。
经验丰富的登山者说,这片山地的气候“堪比陷阱”。早上阳光明媚,中午风起云涌,傍晚可能已经白雪皑皑。暴风雪一来,连下一根雪杆都看不见方向。“这不是珠峰,也不是南极,但它足够要命。”一位当地探险者说。

而这一次的死亡,更像是一次被低估的冒险。没有卫星定位,没有御寒衣物,没有安全装备,她们只是带着“勇气”,便走进了风暴的山谷。
二、塔斯马尼亚:一家三口,一夜失温
几乎在同一时间,塔斯马尼亚的摇篮山也传来了噩耗。四名中国游客——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和一位朋友——在国庆假期登上马里昂观景台。

那是当地的热门“打卡点”,风光如画,距离短,看起来并不危险。可那天,天气突变,风雪骤起,气温直线跌破冰点。他们没有带保暖衣物、没有地图、没有应急包,甚至连水都没带。到了半山腰,他们彻底迷路,靠彼此取暖熬到天亮。当救援队抵达时,一名女性游客已经不幸离世,其他三人因失温被紧急送医。
救援队员回忆,那一夜他们也困在暴雪中,只能与幸存者一起露宿雪地。“如果晚来一个小时,可能四人都救不回来。”一名救援人员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被低估的死亡”。看似温柔的山,看似平稳的路,看似轻松的假期,却在毫无防备的瞬间,反噬了生命。
三、马来西亚:海岛天堂,成了最后的身影
10月4日,马来西亚丝绸美人鱼岛。25岁的于某和28岁的范某在度假村入住,准备拍日落、浮潜、看海。

下午4点半,他们穿着泳衣、背着小包,走向海滩。监控拍下了那一幕——他们笑着走出酒店,阳光正好,海风正柔。谁都没想到,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被看到。

当晚6点,餐厅清点人数时发现缺席,却误以为他们“在房间休息”。第二天中午,退房时间到了,人不见,房间整洁,床铺未动。酒店才报警。
警方随后发现,手机的最后信号出现在海域深处,一只耳机漂在市区,另一只停在海上。潜水员连日打捞,海况恶劣,至今未找到踪迹。

有人说,也许他们只是想去海边散步;有人说,也许他们看到了浪,临时决定下水。
可无论哪种可能,都不该成为失踪的理由。

四、热爱旅行的人,别让风景变成终点
每年假期,总有人在极端天气里被困、在山路上失踪、在海中遇难。而几乎每一次,新闻的开头都是——“他们准备不足”。登山没带御寒衣物,潜水没带救生装备,徒步没带定位设备……危险从来不是“意外”,而是从第一个“应该没事”的念头开始的。
如今的朋友圈,越来越“硬核”:有人挑战高山雪岭,有人穿越沙漠无人区。
我们在风景的边缘追求“极限美感”,可忘了——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共处。
你可以热爱冒险,但请尊重自然。 你可以追求自由,但别忽略准备。 勇气值得赞美,但轻率从不是浪漫。
五、写在最后
博贡山的寒风、摇篮山的暴雪、马来西亚的潮汐, 一次次提醒我们,风景从不欠人,欠的是安全的敬畏。
热爱远方的人,请记得:山再美,也要带上御寒衣;海再蓝,也别忘穿救生衣;再短的徒步,也要带上通讯设备、定位和水。

旅行,不该以生命为代价。
最美的照片,不在山顶,也不在海底,而是在——你平安回家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