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驾照被称作“自由、自主与参与的象征”。但这份“自由”正变得越来越贵:B类驾照平均花费已达3400欧元,个别人甚至要付出高达4500欧元的代价。物价上涨、培训排队、考试难度、用人成本……多重压力叠加,让想驾车上路的人不断“加码”。面对舆论与现实双重压力,联邦交通部长帕特里克·施尼德(Patrick Schnieder,基民盟)抛出一揽子改革思路,承诺将为驾校和学员“减负”。其中,“让父母参与孩子的驾驶训练”的设想尤为引人关注。
按照联盟党与社民党在联合协议中的表述,目标很明确:在“保持高标准”的前提下,让学车更可负担。周四,施尼德在柏林发布驾校培训改革要点,直言改革落地后,学员的花费有望“便宜几百欧元”。这份草案从“怎么学、学什么、怎么考、怎么选”四个环节同时发力,设想之后既可以提效降本,也可以做到强化透明竞争。
先从理论课“动刀”。部长称要让理论培训“一脚跨进21世纪”:不再强制面授,学员可全程以数字化方式完成理论学习;不提供面授的驾校也无需再配备教室。与此同时,理论题库将从现有的1169题削减约三分之一。联邦驾驶教练协会联合会(BFV)对此表示支持,但强调任何简化都不得牺牲交通安全底线。
实操训练环节,施尼德主打“模拟器+道路”的组合拳。基础技能先在虚拟环境里“打底”,再上真实道路巩固,其中包括以往费时费车的“换挡训练”。在他看来,这既可减少驾校专门采购手动挡车的负担,也能更精准地利用实车课时。德国创新驾校协会(VIFD)评价称:若在教学上合理嵌入,模拟器潜力巨大,目前约20%的驾校已在使用。但行业也提醒:模拟器只能是补充,无法替代真实交通的复杂性,更何况设备动辄数万欧元的采购价对小型驾校压力不小。值得注意的是,部长暂不打算为此提供财政补贴。

真正“烧钱”的往往是课时。为控制费用,施尼德提出减少部分强制性特殊驾驶课程,并由模拟器承担一部分训练内容。与此同时,他计划将实际道路考试的纯驾驶时间从德国现行的30分钟下调至欧盟最低标准的25分钟(不含考前准备与考后讲评),理由是“考生在末段压力最大、最易失误”。数据也支持他的判断:技术监督协会(TÜV)统计显示,去年共有37%的学员没能通过路考。
如何降低高挂的“不过关率”?行业一侧主张引入强制性的电子阶段性测评,确保只有准备充分的学员才走进考场。TÜV商务管理部成员理查德·戈贝尔特(Richard Goebelt)直言,“学习水平评估能把关考试质量”。不过,这一提议并未被施尼德采纳。相反,他抛出一条更具“实验性”的路线——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亲近的家庭成员参与驾驶培训,让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私人练车。邻国奥地利在特定条件下已有先例,这一设想如果落地,既能节约课时费用,也将把“安全与监管”的讨论推向新高潮。
为了让市场把“降本”传导给学生,草案还将价格与成效搬到阳光下:未来驾校必须在网上公示培训价格与考试通过率,供学员一眼对比。同一时间、同一城市,谁在暗暗加码、谁把效率红利让渡给学生,将更无所遁形。
当然,从纸面到现实仍有距离。施尼德表示,将先与各联邦州和行业协会磋商,法律修改最快在2026年上半年启动。在新规真正惠及学员之前,价格大概率还会继续走高——仅2024年,驾培费用就比上年上涨了5.8%。拆开来看,法律明确的只有申请费以及TÜV与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DEKRA)的考试收费,但这部分占比并不高;大头还是常规驾驶课时。人员工资、车辆折旧与维护、能源与保险成本节节攀升,再叠加更严格的考试要求、更密集的交通流量、更复杂的车载系统,以及电动滑板车等新型交通参与者增加,学员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才能“达标”。
行业的另一处痛点,是“等”。等理论课、等路训车、等考试名额——每一个等待都在拉长培训周期、推高总成本。尤其一旦考试失利,学员往往还需再等上数周才能拿到新预约,时间被一再拉长,培训也容易“前功尽弃”。VIFD警告,低效的流程会迅速演变为“成本陷阱”。与此同时,驾校普遍满负荷运转,新教练却捉襟见肘。随着婴儿潮一代教练员逐步退休,师资缺口只会更明显,成本压力也难以消化。
在此背景下,一条“另类捷径”正被端上台面: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入伍,联邦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社民党)计划为服役满12个月的人员提供最高3500欧元的驾驶培训补贴。想要“低成本”拿证的人,或许会把目光投向军队。
让驾照更便宜,德国选择的路径,是在不降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借数字化提效、用模拟器控本、以透明度促竞争,并尝试把家庭资源纳入训练链条。接下来,政策如何在技术与安全之间拿捏、在行业与学员之间平衡,改革能否压住涨势、真正落到“钱包”上,都还有待时间与实践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