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以为是中国公安!”新加坡银行前员工被告,上千华人账户信息被泄露

(10月14日),大华银行前员工曹某被法庭判罪成立。她帮“中国公安”查了1100个客户的银行账户,自己还被骗了10万新元。问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银行职员,为什么会轻易相信“假公安”?

银行职员落入“假公安”圈套 曹某是中国籍,持有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她案发时是大华银行贷款部门的初级职员,拥有查询客户数据库的权限。 据法庭文件显示,2021年3月,曹某接到两名自称Xiang Ying Dong和Captain Lu的人联系,对方声称是中国公安,要求她协助调查。 曹某随后同意作为“志愿者”协助这些所谓的“中国警察”。她使用公司笔记本电脑登入银行数据库,搜寻常见的中文姓氏,进入账户确认是否为中国籍客户,再将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结余及电话号码整理到Excel电子表格中。 超千名客户资料被泄露 检方陈述显示,曹某每次会整理约50至100名客户的资料,对Excel表格拍照后通过WhatsApp传给Captain Lu,事后删除照片。 调查揭露,在2021年4月6日至22日期间,曹某未经授权查看了超过3300名客户的资料,并将超过1000名客户的个人信息交给了诈骗分子。 这些泄露的资料包括客户姓名、国籍、账户号码、地址、身份证号码和银行余额等敏感信息。 自己也是受害者,损失10万新元 曹某共面对14项《滥用电脑法》控状和13项《银行法》控状。她否认所有控状,辩称自己是被欺骗,真的以为对方是中国公安。 庭上揭露曹某在配合“假公安”期间,她向对方汇款了10万新元。她看到一篇关于类似骗局的文章后,才打电话向上海警方核实。 2021年4月22日,曹某意识到自己被骗,随即报警。但为时已晚,她因泄露客户资料而面临刑事指控,本人在当天被控。 法官:明知违法仍照做 不过,地方法官并不接受这一辩护理由。他指出,曹某受过高等教育并接受过银行内部培训,清楚知道客户资料属高度机密,也明白从系统提取客户资料违反银行政策。 调查指出,曹某在与“公安”传简讯时,曾形容自己的行为等于“泄露”客户资料,承认做了亏心事而感到害怕,还担心一旦被揭发就无法在继续工作,这显示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 法官批评曹某未验证对方身份“非常不合理”,强调她本可自行联系上海警方核实,而且这很容易做到。 曹某配合对方是因担心所谓的“调查”,又害怕失业返回中国,但她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却仍照做。 已被银行解雇,12月下判 曹某事发后已被大华银行解雇。案件将在12月22日再次开庭,届时法庭将听取求情与判刑。 为什么银行职员会上当?诈骗背后的“合理性” 有人质疑: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银行职员,怎么会轻易相信“假公安”?甚至有网友认为这个人天生就是蠢。

但是实际上,诈骗分子利用的正是真实的政策背景——中国确实有权介入本国公民的海外账户。 根据中国法律,税务居民个人需就其全球所得向中国申报纳税。为使该法律有效落地,中国参与了共同申报准则(CRS)。 CRS是一种国际间的税务信息自动交换机制。举例来说,中国的税务居民在另一个CRS参与国(如新加坡)的金融机构持有账户,该金融机构有义务将您的账户信息(如余额、利息、股息等)报送至该国税务机关,该国税务机关再将这些信息定期自动交换给中国国家税务总局。 此外,中国对跨境资金流动实行管理。虽然个人在境外开户无需事先批准,但存在事后备案的要求。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精神,境内个人在境外开立账户后,有规定要求其通过境内银行向外汇管理局进行备案。 这意味着中国税务机关有权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本国公民在海外的账户信息。 这让诈骗分子的说辞提供了“合理性”外衣,尤其当他们挑选诈骗对象是曹某这样的中国籍新移民,更容易落入圈套。相比之下,新加坡人则可能对“中国公安调查”首先产生怀疑。 高明的骗局,往往包装在真实的“外衣”下。 后续大华银行将如何处理泄露的客户信息,我们将保持关注。《新加坡眼》在此也提醒大家密切关注自己的账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