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走进巴黎的一家精致餐厅,看到菜单上赫然写着“火山蛋黄酱”“辣椒香草酱”“烈焰法式奶油”,你可能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误入了墨西哥餐车或某个网红川菜馆。
但不,这里依旧是法国——世界美食的首都,鹅肝、红酒、奶酪的故乡。
而现在,这个国家,正在一点一点地辣起来。
不只是菜变辣了。辣椒,正在变成一种潮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挑战自我感官极限的文化符号。
从米其林餐厅到网络挑战,从火辣酱料到辣椒农场,这个原本属于异国风味的植物,正在用一种微妙又炽热的方式——接管整个法国的味蕾。

时间回到今年9月一个周末的午后,在巴黎东北角Pantin区的Gallia啤酒厂,一场让人“热泪盈眶”的活动正在进行——第二届巴黎辣酱节(Paris Hot Sauce Festival)。
门票7欧,队伍从大门口排到厂区后面,参观的人群中,穿着潮牌的年轻人、成群的网红摄影师、甚至还有背着娃的父母都在等待进入这片“味觉火山”。
工业风的酒厂空间被改造成香辣试炼场:
成排的辣酱摊位上,仅仅只是看名字都知道辣度不一般;摊主热情介绍每一种辣度等级,辣度越高,表情越灿烂,现场还设有“辣鸡翅挑战区”,挑战者戴上手套,签免责协议,一边流汗一边咬牙坚持。

而最火爆的,是那个角落里的观众围观区:辣味啤酒三连试喝。试喝者从微辣到极辣,不出三分钟,大多开始疯狂喝水,跳脚找面包。
人群中响起一片咳嗽声、尖叫声、狂笑声,仿佛全场在玩一个“辣椒版密室逃脱”。
这不是美食,这是辣的狂欢节。人们在酱料之间流泪、呛咳、尖叫,但最终收获的是一种超越食欲的体验——辣的快感。

当然,辣椒在法国并不是新来的访客。
7000多年前,墨西哥的特瓦坎峡谷就有辣椒种植的痕迹,1493年,哥伦布将它带回欧洲,到了16世纪,它悄悄扎根在法国西南角的巴斯克地区。
在那里,一种特别的辣椒被命名为:Piment d’Espelette(埃斯佩莱特辣椒)。这也是法国唯一获得AOP认证的辣椒,堪比葡萄酒的“特级园”。

1965年时,Espelette辣椒的年产只有500公斤,而到了2023年,已经达到260吨,60年翻了500倍,它从一味调料,变成了一个品牌,一个产业,一个地理符号。
在小镇上,每年秋天,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辣椒干燥的香味。家家户户的墙上都会挂着成串晾晒的红辣椒,那不是装饰,是法式骄傲的证明。
它的味道不极端,却层次丰富;它不会辣到你跳脚,但足以让你记住它的温度——温柔的法式辣。

坦白讲,法国人是喜欢“被辣到冒汗”的感觉的。法国的年轻人似乎也不再回避辣,而是主动迎战辣。
这种趋势甚至激发了米其林主厨们的灵感,他们也在努力让辣椒变得很优雅。
是的,现在的米其林餐厅也会用辣椒,但不是辣哭你,而是辣“惊艳你”。
比如,这位名叫Mory Sacko的33岁明星主厨,法国“Top Chef”出身,他在米其林一星餐厅Mosuke中,就把辣椒用得极为细腻。

他的菜单里,每一道菜都带着微妙辣感,像是背景乐,不喧宾夺主,但也无法忽视。
比如炙烤章鱼搭配辣味柑橘油;又比如辣椒酱点缀的牛肉寿司。他把辣椒当作画笔,点一抹红,不多不少,刚刚好。
还有年仅31岁的Eloy Spinnler,在巴黎开的餐厅叫Colère(愤怒),菜名听起来像武器库:
火山蛋黄酱,辣味布丁配泰国椒果酱,还有一道“俄式轮盘”甜点:四个外形一样的奶油包,其中一个内含“变态辣”酱料。顾客吃之前不知哪个是“炸弹”,吃到之后五官扭曲,笑中带泪。

Eloy在社交网络上说过一句话:“辣椒和盐、胡椒一样,是一种表达,是情绪。”
而他,就在用料理语言,翻译辣椒的情绪。
不过,法国人对辣椒的痴迷可不仅仅如此,此时必须提一下法国辣椒产业背后的男人。
在远离都市的香槟区,有一个名叫Stéphane Bour的辣椒农场主,今年39岁,前互联网从业者,现为辣椒园艺师。

他在自家290平方米的温室中,种着超过40种辣椒,辣度从温和的1千(Anaheim)到变态的百万级(Chocolate Bhutlah)不等。
他说自己曾在厨房实验辣度时辣到“呼吸困难”,但依然着迷。
他的品牌Inferno Peppers不仅卖辣椒种子,还给法国两星米其林餐厅供货,和20多家辣酱作坊合作,他甚至计划推动某些辣椒品种获得AOP认证,做成“辣界香槟”。
他说:“辣椒有地域性,有风土性,和葡萄酒一样,也值得被慢慢理解。”
在巴黎郊区的Cergy,还有另一个戴着手套、口罩、防护服的男人,在厨房里忙碌。他是Rémi Fattal,辣酱品牌Mastari的创始人。

他做辣酱的方式像调香师:
芒果+哈瓦那辣椒;草莓+地狱辣王Carolina Reaper;烟熏番茄+八角+甜椒……
他一人操作,一年卖出6万瓶辣酱,遍布法国200多家美食店。
他说:“辣酱不该只是‘刺激’,它也可以‘有滋味’。”
而让辣椒一夜成名的,还有一档节目:《Hot Ones 法国版》。
由喜剧演员Kyan Khojandi主持,每期请来法国明星,在镜头前吃越来越辣的鸡块,边吃边接受访谈。

嘉宾从轻松微笑到满脸通红、舌头打结、眼角泛泪……每一个反应都被剪成名场面。

节目火了,辣酱跟着火,辣椒文化也从此成了法国社交圈的热词。
至于辣为何迷人?
心理学家Paul Rozin给出的答案是:Benign Masochism(温和自虐)。
人类的奇怪之处在于:明知痛苦,还偏爱它。就像爱看恐怖片、听悲歌、玩鬼屋……辣椒是味觉里的“刺激探险”。
而身体也很“懂事”。面对辣感压力,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让你感到“快感”和“释放”。就像有些人喝酒会上头,吃辣也会上瘾。
如果你走进过波尔多的辣酱专门店Sweet Pepper,你就会发现,法国人对辣已经展开了收藏癖。

这里的货架上摆着1500多款辣酱,瓶瓶造型各异,有的像药水瓶、有的像辣椒雕塑,有的干脆像香水。
消费者不只是买来吃,还会收藏瓶身图案,比拼辣度等级,打卡分享“辣瓶战绩”,甚至买限量款作为礼物。
“辣”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精酿啤酒、自然葡萄酒、甚至滑板、纹身一样,变得“文化化”“潮流化”。
所以,下次你在法国旅行,别再只看鹅肝和红酒菜单,留心那个红色小警告标志:“Attention, c’est très piquant.”(注意,这真的很辣)
你可能会辣到哭。但也可能,从此爱上辣得刚刚好的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