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产科照护体系的漏洞正导致生命流失。专家警告,成千上万的妇女与婴儿因得不到小区助产服务而陷入危险,这场「隐形危机」不仅正在夺走婴儿的生命,也可能在数十年后以癌症等疾病的形式浮现。
最新由新西兰卫生局(Health NZ)委托 Sapere Research Group 所完成的研究指出,在部分地区,每四名孕妇中就有一人得不到小区助产士的照护。报告显示,每年仍有数千名孕妇在几乎没有产前照护的情况下分娩,而由于数据严重不全,确切人数难以确认。

卫生局承认,这份分析报告揭示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远比过去认知的更严重」。
「14年来毫无改善」:母婴死亡率持续高企
维多利亚大学妇女健康研究中心主任、2025年「新西兰年度人物」得主 贝芙•劳顿(Professor Bev Lawton) 表示,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经费不足。
「我们仍有太多棕色皮肤的婴儿死去或受伤害——从2009年至今的14年间,围产期死亡统计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劳顿指出:「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医护人力,却缺乏一个整合、顺畅的产科照护体系。」
在新西兰,孕妇通常会选择一名**首席助产照护者(LMC,Lead Maternity Carer)**全程负责孕期、分娩与产后照护。然而,Sapere 的报告发现,近5000名孕妇(约占8.5%)在孕期未能获得LMC照护,其中3812人似乎完全没有接受任何产前服务。
太多女性被遗漏——种族差距惊人
报告显示,不同族群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 太平洋裔妇女 未获LMC照护比例最高(18.8%)
• 其次为 中东、拉美、非洲裔(12.7%)、印度裔(12.1%)、毛利族(11.6%)
• 欧裔妇女 则仅有3.8%未获照护
部分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赫特谷(Hutt Valley)高达25%,奥克兰与南奥克兰(Counties Manukau)也超过20%。
报告指出,卫生局官网所称的「95%孕妇已登记LMC」实际掩盖了真实缺口,因为其中3.1%的孕妇是在分娩后才登记、另有5.1%则直到孕晚期才获照护。
卫生局承认数据失真
卫生局「健康起点」主任 德博拉•伍德利(Deborah Woodley) 承认报告所用数据存在局限,尤其未纳入由医院助产团队提供的照护。不过她同时指出:「整体而言,未被满足的需求规模的确比原先想象的更大。」
伍德利表示,卫生局正推动建立全国性**「数字产科仪表板」**,以改进临床结果监测,并计划在全国推行 BadgerNet 产科信息系统。
截至2025年3月,全国LMC职缺仍达 183个全职职位(FTE)。
专家:产科盲区正在酝酿「沉默的流行病」
萨摩亚裔医师兼研究员 黛比•赖恩(Dr Debbie Ryan) 与公共卫生专家 杰拉德•松德尔(Dr Gerard Sonder) 指出,长期存在的资料缺陷导致太平洋裔与毛利族等弱势群体在统计上被「抹去」,掩盖了高风险与高死亡率的真相。
他们警告,这些资料漏洞让多种疾病的实际流行程度被严重低估。例如:
• 过去八年,因先天梅毒感染导致 12名婴儿死亡,多起案例与孕期缺乏产前照护有关。
• 乙型肝炎 风险被忽视——母婴垂直传播是主要途径,而未接受产检的孕妇无法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必要接种。
松德尔表示:「我们可能正面临一场无声的乙肝流行。婴儿期感染往往毫无症状,但数十年后可能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赖恩批评政府「长期缺乏行动的惰性」:
「我们一再推出新方案、谈小区参与,却连基本的数据都不完整——根本无法衡量政策成效。」
十五年无改善:系统性失败
政府专家委员会——围产与孕产妇死亡审查委员会(PMMRC) 第16份年度报告指出,自2006年开始统计以来,新西兰的围产期死亡率毫无显著改善。
报告显示,毛利族、太平洋裔、印度裔、20岁以下女性及贫困地区妇女的死亡率长期偏高。委员会主席 约翰•泰特(John Tait) 指出:
「这些族群间的差距是可以避免却长期存在的不公正结果,反映出产科与公共卫生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系统性失灵。」
他强调,不同族群应获得「依风险程度而调整的照护强度」,否则这种不平等将继续夺走更多生命。
专家一致认为,新西兰的产科体系正处于「信任与数据的崩塌点」。
从数据误差到人力短缺,从制度分割到族群不平等——这场母婴照护危机已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一场延宕已久的社会正义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