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间,德国居民取暖成本大幅飙升。根据位于法兰克福附近的能源服务公司Techem发布的最新数据,从2021年到2024年,私人住宅的平均取暖支出增长了82%,且短期内几乎没有下降趋势。
尽管价格不断攀升,德国民众在过去一年中对节能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取暖行为反而回归甚至高于战前水平。

从供暖方式看,不同能源之间的花费差异十分明显。Techem基于10万栋楼、超过100万户住房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德国最昂贵的供暖方式是远程供热,其次是天然气和取暖油,成本最低的是木柴供暖和以电力驱动的热泵。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超过一半住宅仍使用天然气供暖,约四分之一依赖燃油,远程供热占比约7%,其余为热泵、生物质等其他能源形式。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的2022年,能源价格因供应调整急剧上涨,德国曾掀起一波显著的节能潮。以往能源价格每上涨4%,住户用量通常会下降1%左右,而当时的节约幅度远超这一水平。然而这种节能行为并未延续太久。Techem将气候差异因素剔除后发现,2023年供暖耗能总体持平,有些地区甚至再次上升。去年冬天的测温数据表明,住户平均室温重新提高,节能意识明显减弱。该公司预计,2024/25年冬季的取暖消耗可能再度增加,住户必须继续面对高额甚至进一步上升的取暖支出。

在建筑保温方面,报告指出不少家庭对房屋节能改造的效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许多进行了外墙或屋顶保温的老房子,实际耗能仍高于理论值。相比之下,自2014年后按照新标准建造的新住宅,其能源表现反而优于原本计算。节能效果往往取决于供暖系统与建筑整体结构的现代化程度,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保温处理。
另一个被忽视的大问题是通风导致的热量流失。数据表明,多户住宅中约40%至60%的供暖热量通过开窗通风被白白排出,尤其在冬季最为明显。Techem在报告中建议,通过换气系统将室内浊空气排出并利用余热回收预热新风,可以显著减少热量损耗,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在供暖技术转型方面,热泵被视为节能和应对气候目标的重要手段。Techem的评估显示,德国约有一半的住宅可以在不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直接接入热泵系统,另有约40%的住宅需要先更换散热器,因为旧式暖气片无法在较低的供水温度下实现足够的热量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本身也无形中影响着供暖需求。因平均气温上升,德国每年用于室内取暖的能耗正以约0.6%的幅度自然下降。数据显示,按照德国为不同排放部门设定的年度减排目标,住宅供暖领域在2024年就已低于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上限,至少在租赁住房数据上是如此。
尽管如此,能源通胀压力并未真正消退。随着民众取暖习惯回归、房屋老化问题持续存在以及改造成本居高不下,德国的冬季供暖负担仍将是一项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