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Prime Minister》记录了新西兰前总理雅辛达•阿德恩(Dame Jacinda Ardern)从崛起到卸任的政治历程。影片中,她回顾自己在2017年意外登上权力巅峰时说:“我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设计自己,只能做自己。”——这句话贯穿了整部作品的主题:政治“真诚”的展演(performed authenticity)。
“真诚”是一场精心控制的表演
传播学专家苏珊•方丹(Susan Fountaine)指出,在政治传播中,“真诚”从来不是简单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表演。政治人物懂得如何通过媒体展现“真实的自己”,而选民也早已接受“真”与“演”可以并存。
纪录片通过阿德恩伴侣克拉克•盖福德(Clarke Gayford)的幕后拍摄,以及新西兰国会口述历史项目的资料,展现了这位前总理如何精确地塑造“真实感”——既亲切、又庄重。
一致性与“平凡感”:塑造可信形象的关键
影片多次呼应阿德恩政治生涯中的一致主题:善良、同理心与社会正义。从她的首次国会演讲到疫情期间的全国讲话,这些画面不断强化她的“内在稳定性”与价值连贯性。
纪录片还利用阿德恩的童年照片、家乡街景与她在车中回忆成长的镜头,进一步塑造她“未被权力改变”的形象。

此外,影片大量穿插她与女儿Neve的家庭生活:穿拖鞋喂饭、哄睡、放风筝——这些**“平凡瞬间”**与她作为领导者应对危机(基督城恐袭、白岛火山爆发、疫情)形成鲜明对比,使她看起来既坚强又有人味。
亲密与即时:让观众“在场”的叙事手法
纪录片的叙事强调“即时性”与“亲密感”。从观众熟悉的防疫简报画面,到她在美国生活中回听任期录音的场景,都制造出“共同经历”的氛围。
盖福德的私人录影更揭露了她的焦虑与失眠——这些不完美的瞬间反而强化了“真实”的印象。观众看到她在封锁前准备全国讲话、在圣诞派对上分发礼物、或被国会抗议声干扰的画面,都让政治人物显得更接地气。
甚至她轻松开玩笑——在疫情辩论后想“揍”反对党领袖西蒙•布里奇斯(Simon Bridges)——都被收入片中,让观众感到“走进了她的生活”。
“真诚”不分左右:政治光谱上的共同语言
《Prime Minister》不仅是阿德恩个人魅力的展示,更是一堂政治传播的范本。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政治人物,都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争取“真诚”的标签。
像奥克兰市长韦恩•布朗(Wayne Brown)以“直率粗犷”取信选民;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则以“持续不一致”形成一种稳定的语言风格——这种**“可识别的真实性”**同样有效。
研究显示,频繁观看主流新闻与政治社交媒体内容的观众,更容易认为政治人物“真诚”。但讽刺的是,他们往往也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场“演出”。
“真诚”是一种被察觉的表演
《Prime Minister》呈现的,不只是阿德恩的政治人生,更是政治传播艺术的经典案例。她既在表演,又在让观众看到表演的痕迹——正如影片中,她调侃盖福德“假装在做家务”的一幕,让人会心一笑。
在充满AI、假新闻与形象操控的时代,这部纪录片提醒我们:
“政治的真诚,不在于是否表演,而在于表演得是否一致、是否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