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港区——上午十点,东京地检特搜部的调查人员闯入AI开发公司“オルツ(Alt)”总部。文件、电脑、硬盘被陆续带走,员工站在走廊里不知所措。短短几分钟,这家曾被称为“日本AI新星”的企业,就从科技媒体的头条,变成了社会版新闻的主角。

这家曾被称为“日本AI新星”的企业,终于迎来了坠落的那一刻。
Alt的故事曾像一场科技童话。2014年成立、2020年推出AI议事录系统、2024年10月成功上市。创始人米仓千贵曾在发布会上用自己的“AI克隆体”替他做演讲,说要让“每个人都拥有数字分身”,让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那一刻,掌声与资本一齐涌入。

但十个月后,掌声变成了警笛。东京地检特搜部以涉嫌违反《金融商品取引法》(即在上市文件中造假)为由,逮捕了48岁的米仓千贵、34岁的前社长日置友辅,以及营业部和财务部两名部长,共四人。

调查显示,从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Alt虚增销售额111亿日元,几乎占全部营收的九成。换句话说,这家公司在上市前后的业绩,大部分都是编造的。

事件的时间线短得异常。2024年9月,Alt向关东财务局递交含假数据的报告,为上市铺路;10月正式挂牌,被媒体吹捧为“AI独角兽”。到了2025年4月,公司承认“业绩严重虚增”,股价当天暴跌。7月底,公司申请“民事再生法”重整,一周后程序启动。10月,Alt宣布全面停业。

从上市到崩盘,不到一年。
上市时的闪光灯还没散去,门口就多了封条。

第三方调查揭开了造假的具体手法。公司以“广告宣传费”名义向四家代理商转账138亿日元,又以“研发费”向两家公司转账16亿日元,这些资金随后通过中间账户回流公司账上,被伪装成“销售回款”。没有真实交易、没有产品交付,账面却被装饰得光鲜亮丽。

每笔假交易都需高管签字确认。调查人员在公司内部通信中发现,他们详细规划了每次资金往返的时间与金额。整个过程像一套精密的财务循环系统,几乎没有破绽。

一位离职员工回忆,公司内部气氛长期紧张,部门之间几乎不沟通。许多员工忙于制作数据和演示材料,却从未见过真实的客户合同。办公室布置得奢华讲究,高管们乘坐豪车上下班。
后来传出消息,部分高管早在事件曝光前就将房产和车辆转移给亲属,显然对风险早有预判。

造假链条还牵出第三方机构。负责审计的“Sidou审计法人”和主承销商“大和证券”均未发现异常。Alt提交的合同和凭证全为伪造,但审计和承销方都未作充分核实。日本媒体指出,这暴露出日本审计体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Alt事件在日本并非孤例,它也再次揭示了“诚信危机”在资本市场上的普遍性。
十多年前,中国企业“亚洲互动传媒”也曾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演过丑闻。
作为首家在日本上市的中国公司,它曾被视为中日资本合作的象征。可创始人私自挪用公司资金1.06亿元人民币,为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最终辞职下台。资金被质押冻结、债务无法追回,公司高层更换、股价暴跌,中国企业在日本证券市场的信任在一夜之间坍塌。

那次事件的影响持续多年。自此之后,中国系企业在日本资本市场的上市审查变得异常严格,投资机构普遍对“境外中资背景”保持警惕。 如今轮到日本本土公司栽在同样的问题上,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Alt崩盘后,最受冲击的是普通投资者和使用其AI服务的中小企业。股民损失惨重,不少人准备提起诉讼;企业客户因为Alt停服,会议记录系统瘫痪,项目被迫延期。

对日本AI产业来说,这起事件的影响更为深远。
2025年下半年,AI相关初创公司的融资额骤减三成。东京证券交易所紧急修改规定,要求AI和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前必须提交“业务真实性证明”,并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审计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也同步收紧。
从2014年创业,到2025年崩塌,Alt的故事用了十一年。 它本该凭真技术出头,却选择了造假的捷径。

留下的,是一个烂尾的科技梦,也是一记警钟。
当“创新”成了资本的口号,“诚实”反而成了稀缺品。
技术可以复制人类的声音、思维和表情,却复制不了道德与信任。

AI的浪潮滚滚而来,改变了无数行业,也点燃了无数野心。
但在追逐风口的热潮里,连日本这样的“匠人社会”,也没能抵挡住造假的诱惑。
看似未来的行业,依旧被最古老的人性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