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避孕潮流:新西兰医生呼吁科学理性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出现一股反避孕热潮,尤其在TikTok和Instagram上,部分健康与生活方式网红呼吁女性“停用避孕药”,将激素避孕称为“毒药”“邪恶”,并提倡回归“自然”生育追踪。相关话题标签如#StopThePill、#HormoneFree、#NaturalBirthControl和#CycleTracking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达数十亿,点赞数以百万计。

然而,医生警告,这背后隐藏着大量错误信息和恐慌情绪。性健康机构 Sexual Wellbeing Aotearoa 医学主任 Beth Messenger 表示,新西兰医务人员经常收到困惑、焦虑的患者咨询,有时甚至会被社交媒体的内容影响,需提醒自己坚持基于可靠研究的建议。

Messenger 强调,“自然”避孕方法(如体外射精、不使用避孕套)可能增加性传播疾病和意外怀孕风险,而激素避孕并非“毒药”或“邪恶”。激素避孕(包括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贴片和植入式装置)通过调节或抑制排卵来防止怀孕,对大多数女性安全有效,还能缓解痛经、减少痤疮,并管理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多囊卵巢综合症。最常见副作用是出血变化,联合避孕药可能增加血栓或乳腺癌风险。Messenger 本人曾在90年代因服用避孕药导致血栓,之后改用铜宫内节育器。

部分网红和倡导者推广基于生育意识的避孕方法(Fertility Awareness-Based Methods),如监测基础体温、宫颈黏液和月经周期,称可以帮助女性“重新连接身体”。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TikTok上与避孕相关的100个热门视频(总播放量近50亿次),发现约一半明确反对激素避孕,三分之一对医疗专业人员表示不信任,还有完全错误的避孕信息,例如宣称“吃木瓜籽或用椰子油能避孕”,完全缺乏科学依据。

Messenger 强调,她并不反对女性停用激素避孕,但必须基于科学证据而非网络恐慌。她建议女性在改变避孕方法前,应咨询有经验的医疗提供者,全面了解可选方案,并在做出决定前不要停止当前避孕措施。

总的来看,避孕选择远比一个话题标签复杂,女性应以科学为依据,而非被社交媒体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