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更年轻的暴徒与街头“新暴力”,究竟是疫情压抑还是外来移民的原因呢?

“真正的男人敢于出手打击。”一句听上去粗暴而直白的口号,正在德国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刀具袭击、群殴、抢劫频发,让一个问题浮上水面:德国的青少年正在变得更暴力吗?从警方到学校,从急救现场到电车站台,一连串数据与个案揭示出一个事实——作案者更年轻,暴力更直接,街头的风险在悄然改写。

今年春季,联邦刑事警察局(BKA)局长霍尔格·明希在发布年度警方犯罪统计(PKS)时没有回避警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增长尤为显著,尤其是儿童犯罪。”他同时点出一个敏感变化:为暴力辩护的“男性气质”正在成为影响因素——赞同“真正的男人敢于出手打击”这类表述的比例在上升。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强硬,更在现实中被频繁“兑现”。

现实的冲击往往发生在一瞬间。去年5月底,柏林施潘道一所小学,一场争吵最终演变为刀刺;受伤的12岁儿童被紧急送医。更为惨烈的是今年1月底斯图加特电车站台的争执:两名儿童推搡中,一名12岁儿童被一名13岁儿童推向驶入的电车,因伤不治。救援人员与一线警务人员的报告也在同步指向同一趋势:刀具相关伤情增多,涉事者更年轻,街头暴力的形态出现新变化。

疫情曾被视为核心解释之一:封闭、隔离与心理压力在青少年群体中沉积发酵。然而,曲线并未随着防疫松动而回落。“这不仅仅是疫情后效应。”明希强调。最新全国数据印证了他的判断:2023年至2024年,警方登记的涉嫌犯罪青少年案件增长3.8%,达到31,383起;14岁以下儿童相关案件增长11%,达到13,755起。这些数字来自所谓“明案领域”,即已经报案、为警方掌握的案件。一个直观的问题随之而来:更年轻的年纪,伴随着更直接的暴力冲突,是否意味着德国青少年正走向“更残暴”?

一项长期追踪的研究给出了更细致的答案。下萨克森犯罪学研究所(KFN)自2013年以来每两年对大批九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去年共有9,200名学生参与,形成了全国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同类数据序列。由于缺乏同级别替代数据,这项“下萨克森调查”经常被用作全国青少年犯罪趋势的观察窗口,涵盖暴力风险因素、携带武器行为,以及酒精和毒品使用等敏感话题。

结论之一,是受害比例的显著上升。2015年,约15%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12个月遭遇过暴力;到了去年,这一比例升至约20%。最常见的情形是遭遇“由单个施暴者实施的身体伤害”,近10%的青少年报告曾遇到此类攻击;9.4%的人报告遭受性骚扰,3.8%的人经历过抢劫,另有3.8%遭遇敲诈。学校与公共场所,正在成为主要发生地。

更令人警觉的是“初次暴力”的年龄在下探。2013年,施暴者实施第一次暴力行为的平均年龄大约为12.17岁;去年这一数字降至11.68岁。匿名问卷显示,约6%的九年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实施过某种形式的暴力。初犯年龄的下滑,在抢劫、单人或多人身体伤害等类型中尤为明显。

刀具的存在感也在升高。无论是柏林的本地统计,还是全国层面的汇总数据,都显示儿童与青少年使用刀具作案的数量上扬。仅以涉嫌犯罪的儿童为例,相关刀具案件从2020年的56起增至2024年的117起;青少年群体同期从256起增至365起。对警务人员和急救系统而言,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愈发难以预判、也更难以“阻断”的冲突升级。

但研究团队并未草率下结论,认定青少年“整体更残暴”。从伤情看,约15%的受害者在被袭后需要接受医疗救治,这一比例与2013年相仿。不过,最近五年的轨迹却显示出“强度提升”的迹象:2019年,仅有7.9%的受访者在袭击后接受过医疗治疗,而如今这一比例已明显上扬。换言之,伤害“总体不更重”的判断,在更短周期的观察中出现了“变得更重”的拐点信号。

另一个不容回避的敏感维度,是移民背景。数据表明,第一代移民青少年涉暴比例高于第二代或无移民背景者:无移民背景青少年中,12.3%表示一生中至少实施过一次暴力;第一代与第二代移民青少年则分别为18.7%与18.6%。更关键的是成长环境中的暴力暴露:第一代与第二代移民青少年中,约40%报告童年曾遭受父母的身体暴力,而无移民背景者为27%。进入青少年期后,这一差距仍在延续:第一代与第二代各约20%称曾遭父母体罚或殴打,无移民背景群体为12.6%。总体看,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过去12个月在家中遭遇过某种形式的身体暴力。

从犯罪学角度,这触及了一个被反复验证的因果链条:在儿童与青少年阶段遭遇的暴力越多,未来实施暴力的风险越高。也因此,单纯将问题归咎于疫情,显然已经不够。明希所指出的“为暴力辩护的男性气质规范”正在社会层面获得更多认同,与家庭内部的暴力暴露、同伴文化的推动、街头对抗的“常态化”交织在一起,推动着这波让人不安的曲线。

德国的学校、公共空间与家庭边界,正一次次被这些冲突撞击。数据之外,是无法挽回的一条生命,是一把被掏出口袋的刀,是越来越早走到“第一次动手”的孩子们。如何在制度、教育与社会文化层面合力“降温”,让这条曲线回落,或许将成为德国公共议程上最紧迫、也最艰难的课题之一。

作者简介:菲利普·沃尔丁长期关注德国国内安全议题,并从全国各地法庭进行报道。今年9月,他与《世界报》调查记者亚历山大·丁格合著的新书《新德国暴力——我们的国家到底有多不安全》由贝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