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察当上“城管”驱赶中国小贩……日网友:大阪已经变成了中国的殖民地!

“阿姨,这豆腐脑多少钱一碗?” “250块哦!” “那这芹菜呢?” “100一捆。”

听到这对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是不是上海魔都的某个离谱物价市场?

不对,这可不是中国,而是在日本大阪鹤见区。

每个周日上午,这里都会冒出一个让华人泪目的角落:华龙物产店门口一摆摊,油条、烧饼、豆浆、包子……那香味,简直就是“穿越回国”现场。

这里不仅勾住了不少中国留学生、中国游客,也吸引了一些好奇的日本人来凑热闹。热闹的时候,街上一半人都在说中文,一瞬间真有种回国的错觉。

结果,最近这个地方又上新闻了——但这次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日本警察开始干起‘城管’的活:赶中国大爷大妈小摊贩。

这家早餐铺,开了20多年

故事的主角,是位于大阪大东市的“华龙商事”。这是华人闫景龙二十多年前创办的,主要是周末给在日华人提供家乡味道。

这家小小的早餐铺,早就成了“周末打卡圣地”:

一个肉包 150日元(人民币约7.5元); 一根油条 60日元(人民币3块); 还摆着螺蛳粉、榨菜、方便面等等特产。

便宜,好吃,还熟悉。

周边本来就住了很多华人,所以一到周末,门口必定排长队,摊前“叽里咕噜”的普通话此起彼伏。

有人说,这就是“海外版的早市”。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警察会来?

答案是:太热闹了。

随着早餐摊的人气暴涨,不少中国大爷大妈嗅到了商机:直接在门口摆起了无证小摊,卖蔬菜水果。

结果可想而知:

小路本来就窄,摊一多,人一挤,几乎走不动。

早市附近只有两个收费停车场,车位少。于是有人干脆路边一停,甚至霸占了附近麦当劳的停车场。

记者提醒:“这里是别人超市的停车位。” 司机却说:“他们还没开业啊,我停一会儿不影响。”

好家伙,这逻辑和国内“就摆一下,不行吗?”如出一辙。

日本警察上线,变身“城管”

日本警方当然不会放任不管。根据《道路交通法》和《道路占用许可制度》,公共道路上摆摊必须拿许可,卖吃的还得有“营业许可证”和“食品卫生责任人资格”。

所以,周末警车一来:违章停车全劝离;无证小摊也被要求收走。

结果呢?有的大爷大妈装傻:“听不懂日语。” 记者问她要不要许可证,她马上换日语:“我是大东市民。” 可当记者和她聊自家菜价时,她又能说得头头是道。

这波操作,日本媒体直接傻眼。

更有“大爷大妈战略”: “知道违法啊,但警察来了我就撤走嘛。” ——然后下一周继续。

住在附近的日本居民,心情可想而知:小区门口天天被堵;车道被占,路难走;想沟通吧,还会被吼。

有居民无奈表示:“我们已经放弃沟通了。”从“抱怨”到“愤怒”,最后只能变成“心累”。

这事一上新闻,评论区瞬间爆炸:

网友A: “食品安全、停车、税收全是问题,赶紧取缔吧!”

网友B: “大阪快被中国人占领了吧?走在街上全是中文。”

网友C: “他们不守法律,还理直气壮?请回国吧。”

网友D(比较理性): “如果真想长期做,为什么不申请许可,正规化呢?”

网友E: “我是大阪人,二十年前没这么多中国人,现在变化太快,真有点不适应。”

华人早餐铺的初衷是好的,给在日同胞一个家的味道,也让日本人体验中国美食。但大爷大妈的“无证摆摊+违停”,确实影响秩序,还把本来温馨的早市搞得乌烟瘴气。

更关键的是:在日本,法律严格透明,你“不会日语”不等于不用守法。

结果本来是“中华美食文化输出”的好事,硬生生被搞成了“中日矛盾小缩影”。

毕竟,热闹可以有,但不能建立在别人困扰和违规之上。

所以,大爷大妈们还是收一收吧。留住美食,别留住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