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反电诈的大潮中,柬埔寨再次成为焦点。 10月初,日本警方宣布逮捕了一对中国籍夫妇——他们并非普通诈骗嫌疑人,而是被认为在幕后“管理”着一批日本人“かけ子”(负责打电话行骗的人)。

这一案件的背景听上去像是犯罪电影的剧本:以柬埔寨为据点的诈骗集团,通过电话冒充日本警察、银行职员,对日本国内民众实施精准诈骗。受害者以为在和警察通话,结果一通电话就被骗走数百万日元。

这对被捕的中国籍夫妇,33岁的王少凡和22岁的孙嘉萱,被控今年5月与他人共谋,向爱知县知多市的一名48岁男性打电话行骗,骗取了共计500万日元现金。警方怀疑两人隶属于一个跨国犯罪网络,专门在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地设立诈骗据点。

警方的调查显示,两人不仅是“操盘手”,还是整个据点的管理者——在柬埔寨西北部的波贝市,他们和其他几名中国籍成员一起,监管着29名日本籍“かけ子”。
这些日本人被安排在宿舍中集体生活,日常行动受到严格控制,每天的任务就是不断拨打日本国内的电话,假冒警察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用“有账户问题”“涉嫌洗钱”等理由让受害者交出现金。

今年5月,柬埔寨警方突袭了波贝的诈骗据点,逮捕了那29名日本人。但这对中国籍夫妇提前逃离,两天后回到了日本。他们暂住在埼玉县川口市的一栋住宅里,还多次往返日本与东南亚之间。据称,妻子还在东京的一所大学就读。直到10月7日,警方终于在成田机场将准备再次出国的丈夫逮捕。

爱知县警方一名负责人坦言,这起案件揭示出一个新的结构: “东大系犯罪网络在日本国内外搭建体系,负责管理那些在海外据点工作的日本‘かけ子’。”

也就是说,日本警方抓到的“诈骗者”,往往只是底层的执行者;而真正的指令、资金流转、语言翻译乃至培训系统,早已形成一条跨国犯罪产业链。那对夫妇在组织中的职责包括:传达上级指令、为中国籍头目翻译日语、带领日本成员出入境。

一些被遣返回国的日本“かけ子”供述,他们曾被威胁“若泄露据点情况,家人会受到伤害”。警方认为,这对夫妇背后还有更高层的操盘者,而负责在日本国内招募年轻人的“中间人”——所谓“リクルーター”(猎头)——也正在被追查。

事实上,这类“跨境电信诈骗”早已不是孤例。 在过去六年中,日本警方查获了178名涉案人员,他们在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越南等国设立据点,以日本国内民众为目标实施诈骗。如今,东南亚的廉价租金、薄弱的监管和复杂的法律环境,让这些“匿流”(即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屡屡死灰复燃。

今年7月,米国国会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在报告中指出,在东南亚各地,出现了以中文为工作语言、跨国运营的诈骗集团,其成员国籍复杂、活动范围广,全球受害金额被估计达到数百亿美元规模。

报告同时提到,这类犯罪团伙开始利用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和翻译软件来提高“话术”效率,让诈骗应答实现自动化、多语言化,进一步增加了取证与打击的难度。
日本警方对此深感危机。警察厅长楠芳伸在10月1日新设的“匿流对策室”成立仪式上表示:“查明这些跨国犯罪组织的实际情况,已是刻不容缓。”警方计划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更紧密的情报合作机制,从源头打击诈骗据点。

然而,在科技助推之下,犯罪的“国际化”比打击的速度更快。 仅今年上半年,日本国内就出现了4万7005起利用“+”开头的国际电话实施的诈骗案,是去年同期的2.5倍。换句话说,如今每10个诈骗电话中,就有7个来自海外。

最常见的手法是“假警察诈骗”:骗子冒充警察或检察官,打电话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再诱导他们通过LINE视频通话“确认身份证明”,趁机套取账户信息或转账。受害者不再局限于老人,年轻人也逐渐成为目标。
为了防止更多人中招,警方推出了“みんなでとめよう!!国際電話詐欺”(让我们一起阻止国际电话诈骗)的活动,鼓励民众如果用不到国际电话,就直接暂停该服务。固定电话用户可以通过“国际电话不取扱中心”申请停用,智能手机用户则被建议安装屏蔽国际来电的App。

但从警方的角度,这些举措不过是“堵孔”的办法。 诈骗的根源,早已不在国内。
这起柬埔寨案件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它揭开了日本“海外诈骗工厂”的一角,也反映出一种更复杂的现实:日本人不再只是受害者,也在成为国际犯罪网络的一环。那些被抓的“かけ子”,很多是因债务、失业或社交媒体诱骗而走上这条路的年轻人。

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正成为犯罪组织的棋子,更不了解电话那头的受害者是谁。
当诈骗变成“跨境外包BPO”,当AI也能被用来编织谎言,这场游戏里没有赢家。 只是可怜那些被蒙骗的老人,和那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想想也颇有几分讽刺。 几百年前在东亚的海面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跨国集团”——倭寇的头目往往是明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人,而日本人则被雇作海盗的“打手”。

如今换成电信诈骗,剧本似乎又重演了一遍。只是时代变了,刀剑变成了智能手机,风帆变成了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