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上最大基础设施计划启动:1000亿欧砸向道路、医院、学校和养老院

德国联邦议院近日正式为基础设施现代化计划开绿灯,批准向各联邦州提供1000亿欧元资金,用于修复交通、文化、体育等领域的老化公共设施。

该资金来自联邦政府新设立的5000亿欧元基础设施特别基金,并将通过新增债务筹措。执政联盟中的基民盟/基社盟(Union)和社民党(SPD)为该法案背书,目标是缓解长期存在的公共投资滞后问题。

根据通过的《州及市政基础设施法》,这笔1000亿欧元将按照传统的“科尼希斯泰因分配机制”在16个联邦州间分配。其中,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将获得最大份额,占比21.1%;巴伐利亚州获得15.7%;巴登-符腾堡州为13.2%;城市州不来梅仅占0.9%。

不过,法案并未设定硬性规定要求各州必须将多少资金下拨至市政层级,这也引发了先前讨论中的批评声音。许多专家担心,资金可能在州一级“截流”,无法精准抵达那些真正财政困难、基础设施破败的市镇。

该基金可用于尚未在2025年初之前启动的项目,申请期限延续至2036年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网络,资金还可投入到游泳馆、体育场馆、医院和养老院、数字化设施、能源和民防基础设施等领域,以修补多年积累的维护赤字。

与此同时,联邦议院还决定放宽各州的债务限制规则。根据新规,各州未来可以自行举债,其额度最高可达本州国内生产总值(BIP)的0.35%,且该上限与经济周期无关。各州将拥有更大财政灵活性,可自主决定是否动用和如何使用这一新增借贷空间。

受益最大的将是目前债务压力最大的几个联邦州,尤其是不来梅和萨尔州。二者目前因享受联邦提供的年度4亿欧元财政重建援助,被严格限制新增举债。如果联邦参议院随后也通过该项变更,这两个州将与其他14个州享有相同的放宽债务规定,而不影响其继续获得财政援助。

德国保险业对这一政策反应积极。德国保险业协会(GDV)表示,新的资金安排和法律框架可能为公私合作模式(ÖPP)带来转折点。GDV总干事约格·阿斯穆森指出,德国保险公司目前在全球基础设施项目中投资约1120亿欧元,但在德国本土的投资比例偏低。如果公私合作模式被更多采用,保险机构每年可望将数千亿欧元的长期资本投入德国基础设施建设。按业内经验,ÖPP项目通常在规划、建设和运营效率上优于纯公共项目。

联邦政府希望,基础设施基金与债务规则改革能够在交通现代化、区域平衡发展和公共服务改善方面产生长期效果。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各州将如何分配资源、是否会继续向市政层级输血,以及是否能兼顾可持续发展和财政纪律,仍有待观察。财经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缺乏透明的项目申报机制和监督体系,公共投资的效率和公平性可能再次受到挑战。

无论如何,这一决策标志着德国在高通胀、经济增长乏力和公共设施老化背景下迈出的重要一步。联邦参议院的后续表决将决定法案能否最终生效,也将影响德国未来十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节奏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