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在即,移民盼移民局能展现一点人情味
一名居住在奥克兰、拥有新西兰公民身份的斐济裔印度女性,正为丈夫的回归奔走呼吁。她将在10月底接受手术,但丈夫因签证问题滞留斐济,迟迟无法返新。
“我只希望他能回来,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陪伴我。”她在接受Indian Weekender采访时说。

七年婚姻,被迫两地分离
A女士(姓名保留)与B先生(姓名保留)在新西兰相识,至今已结婚七年。
“我是一名合格的幼教教师,过去十年来一直在奥克兰管理早教中心,为社区服务。”她说,“即便健康状况不佳、经济压力沉重,我仍坚持独立工作。”
B先生原为印度籍,后成为斐济公民。自2011年起,他在新西兰生活多年,但因2015年的一起袭击指控及潜在的遣返风险,于2018年选择自愿离境返回斐济。
独自支撑的重担
“签证申请费用高昂,我又要独自承担生活、医疗、法律支出,实在是压力巨大。”A女士无奈地说。
两人于2019年在斐济登记结婚,从那以后,他们一直维持着异地婚姻关系。
“我每年去看他三次。”她轻声说,“但这远远不够。”
多次申请受阻,法庭拒绝远程出庭
为让丈夫能回来处理未结案件,并在自己手术期间陪伴左右,A女士已向移民局提交了两次部长介入申请和**两次短期特别签证(Limited Purpose Visa)**申请,但全部被拒。
代理律师、拥有28年经验的移民专家Alastair McClymont指出,B先生至今无法返回新西兰为自己辩护。
“警方拒绝了视频出庭的请求,”麦克莱蒙特解释道,“而移民局又拒绝发签证,让他来新西兰亲自出庭,这让他根本无法为自己辩护、洗清指控。”
“我只希望他能在手术时陪我”
A女士在第二次申请中,基于健康状况增加了人道理由。
“我被诊断为严重三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伴有肌瘤生长,影响生育。”她说,“我只是希望他能在手术时陪伴我,给我支持。”
“爱是真实的,希望政策能更有温度”
A女士强调,移民局已认定两人的关系是真实、稳定的。
“尽管我们经历了法律和移民的种种考验,但我们的婚姻关系始终真实且坚定。”她说。
她坦言,长期分离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负担,还有深深的情感伤害。
“丈夫不在身边,让我在情感和生活上都倍感孤单。每一天的分离,都让我反思——移民制度是否能为真挚的感情留一点空间?”
她希望,分享自己的经历能唤起社会对人性与制度之间平衡的思考。
“我相信移民制度有其必要性,但也希望在特殊情况下,能体现出更多的同情与理解。”
记者注: 这起个案不仅关乎签证批复与法律程序,更揭示了跨国婚姻中人性的挣扎与制度的冰冷。对于像A女士这样的普通人而言,等待的不只是签证,更是一次团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