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外国人395万、中国人首次突破90万,华人成为日本第一大外来族群……

日本的外来人口,正悄悄改写着这个岛国的社会构成。

根据出入国在留管理厅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日本在留外国人达到395万6619人,比去年底增加近1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人在日人数首次突破90万,成为日本最大的外国人群体。

这90万人,指的是仍持中国大陆护照、以外国人身份合法居住在日本的人。他们包括留学生、上班族、经营者,也有持“永住者”资格的长期居民。港澳台地区则在官方统计中被单独另列。因此,如果把中国台湾约6万人、香港、澳门约2万人也算在内,单以“华人”这一文化圈来统计,日本的华人数量早已接近百万。

再往深处看,还有更庞大的“隐形人口”。比如那部分已在日本长期定居、却因签证过期而失去合法身份的滞留者——在官方文件里他们被称作“非法滞在者”,在民间人们更熟悉的名字是“黑户”。截至2024年底,日本约有7万多人属于这类人群,其中中国人约占十分之一。还有一部分留学生、技能实习生虽然名义上仍持合法签证,但实际上早已脱离原有单位,处于事实上的“灰色居留”状态。

此外,再加上过去二三十年间陆续归化入籍的华人——这部分人一旦拿到日本国籍,就不会再被列入“外国人统计”——他们的规模约在20万至25万人之间。

这样一来,在日本生活的华人背景人口实际已超过120万甚至130万,稳居日本第一大外来族群。相比之下,过去长期占据日本外来人口榜首的韩国和巴西,如今都被中国赶超。

目前仍持“韩国”或“朝鲜”国籍的在日人士约41万人,但如果把拥有“特别永住者”身份的韩裔二三代算上,韩裔总人口约在50至55万之间; 至于巴西裔,大多是上世纪末日本政府为补充劳动力而接纳的“日系南美移民”,目前约20万多人,主要集中在爱知、静冈、群马等制造业地区。

从数字看,这些变化只是统计表上的小幅波动;但从社会层面来看,却是日本人口结构悄然转折的缩影。

在持续少子化、高龄化的背景下,日本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政府不得不放宽外来劳工政策。 2019年设立的“特定技能”签证体系,正是这种转变的象征。它分为1号与2号两种,前者主要针对基础技能劳工,后者则面向熟练技工,可无限期在留,并允许家属随行。到今年上半年,“特定技能1号”持有人已达33万3123人,比去年底增长17%;而2号人数也从仅有832人暴增至3073人,半年增长3.7倍。

与此同时,“永住者”人数突破93万,比去年底增加1.5%; 以公司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签证则达到45万8109人,同比增长9.4%。 相较之下,传统的“技能实习”签证人数反而略有下降,显示出日本正逐步从“短期劳工”模式,转向更稳定的“定居型移民”结构。

这一趋势,也正在重塑日本社会的面貌。 在东京池袋、新宿、大阪难波、福冈天神等地,随处可见中文招牌、川菜馆、理发店与手机维修铺。许多社区的儿童数量得以维持,正是因为有新一代华人家庭的加入。

20年前日本人常说“没有中国人,日本的便利店夜班就开不下去”,如今这句话已经不再准确。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趋稳、生活条件提升,日本便利店的夜班岗位已被来自越南、尼泊尔、菲律宾等国的年轻人接替。

但在城市的另一端,华人依然活跃在更广阔的领域:从餐饮、贸易、电商,到跨境物流、房产经营,甚至地方创业与投资。中国人的角色,正在从“打工者”向“经营者”和“社区建设者”转变。

从早期刷盘子的留学生与研修生,到如今的企业职员、经营者、乃至带家属定居的第二代,中国人的存在已经从“临时劳力”变成了日本城市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劳动力的补充,也是一场文化的共存考验。 而对这些在日华人而言,身份的变化也意味着新的平衡:既要融入日本社会,又要保留文化根;既是外国人,又早已成为这片土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日本官方统计怎样划线,从数字背后都能看出同一个事实—— 如今的日本,已经不再是单一民族构成的“孤岛社会”。 在这片老龄化迅速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正在 quietly and steadily,成为日本未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