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党新当选的总裁高市早苗或将无法担任日本首相,石破茂继续干??

10月10日,日本政坛经历了近三十年来最戏剧性的一天。 下午两点,自民党新任总裁高市早苗与公明党代表斋藤铁夫在东京会面;一个小时后,公明党宣布退出联合政权;再过三十分钟,石破茂首相登台发表“战后八十年谈话”。短短数小时内,日本政治格局从稳定骤变为混乱,权力的天平在肉眼可见地倾斜。

从1999年开始,自民党与公明党结成执政联盟,这段政治“婚姻”延续了整整26年。自民党掌握权力机器,公明党提供组织票与选举动员,两者互相倚赖,几乎构成了日本政治的支柱结构。无论小泉、安倍、菅义伟或岸田,政府更迭不止,但联盟始终未被撼动。谁都没想到,这段相互扶持的合作,会在高市早苗手中戛然而止。

下午的合影已经透出端倪。高市保持克制,斋藤表情严峻,双方几乎没有对视。不到一小时,公明党便对外宣布脱离联合政权。表面理由是“政治献金问题无法协调”,但日本政界清楚,这并非全部真相。

导火索是自民党内部爆发的“派阀政治献金丑闻”。 多名议员被曝隐匿资金、接受企业捐款,引发舆论震动。高市上任后,希望以改革姿态与旧体制划清界限,展示清廉形象;公明党则要求进一步公开政治资金流向,强化监管制度。对他们来说,这代表了政治信任的底线;但在自民党内部,这无异于触动派阀政治的命脉。 谈判最终破裂,合作关系在数日内迅速瓦解。

然而,真正让两党分裂的,并不只是制度与利益的冲突。 高市早苗能够赢得党内选举,背后是麻生太郎与安倍派共同主导的保守力量。 她的政治路线延续了安倍时代的保守主义路线——强调“强国论”,主张修宪、强化防卫、扩大自卫队职能,并多次公开表示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她对中韩关系持强硬立场,在移民与外国人政策上也明显倾向排斥。 这种鲜明的“右倾姿态”,让公明党感到不安。

公明党背后的创价学会一向以“和平”与“对华友好”著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是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社会力量。 这一宗教组织在国际关系上主张“相互理解与共生”,在东亚外交问题上长期扮演温和派角色。

如今,高市代表的政治方向却明显逆势而行——她的排外言论、敌视外国人的政策倾向以及频繁的靖国参拜姿态,都被公明党视作风险信号。 对于一个深信“和平外交”理念的政党而言,这样的转向意味着无法继续共担执政责任。除此之外,公明党内部对麻生太郎长期的幕后干预也积怨已久。

麻生派在自民党中势力庞大,掌控财政、能源等核心领域。高市的上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麻生体制的影响,也使她在政治上不得不倚赖那些在献金丑闻中备受质疑的“黑金议员”。 这种旧式的权力结构,与公明党强调的“廉洁政治”格格不入。 对他们而言,退出联合执政已不再是谈判筹码,而是维护党内原则的必要动作。

如今的自民党,已成为名义上的少数派执政党。 在众议院中,他们拥有196席,若无公明党的24席支持,将无法在首相指名投票中取得多数。 这意味着高市早苗虽赢得党内选举,却可能无法顺利出任首相。 日本的政权更迭因此陷入停滞,而她的政治未来,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分裂推入未知的迷雾中。

自民党内部有议员提议,让石破茂暂时留任首相,以稳定局面。 石破是党内资深派,立场温和,与公明党关系良好。对许多议员而言,这比让高市在国会受挫更现实。

就在公明党宣布退出的半小时后,石破茂登上记者会讲台,发表“战后八十年谈话”。 他语气平缓,重申日本应继续反思战争、维护和平。 这番讲话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对比——在高市强调“摆脱战后体制”的呼声下,石破的温和立场反而显得格外突出。

夜幕下的东京依旧安静,街头一如往常。 但在永田町的政治中心,权力的秩序正在松动。 二十六年的联盟解体,不只是一次政党分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自民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疲态。 派阀政治、金权文化与世袭体制,让这个曾经象征稳定的政党逐渐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公明党的离开,只是让这种衰败第一次以明面形式显现。

高市早苗的处境,也因此带着几分讽刺。 她被视为女性政治家的突破象征,却同样受制于旧派的支配逻辑。她的强势背后,是麻生派的支持;她的困境,则来自同样的体系。 她面对的,不只是权力的真空,而是一个正在老化的政党。 如果她最终连首相之位都无法到手,那也许并非个人的挫败,而是整个自民党无力回应时代变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