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奖太抓马!获奖者人均“戏精”上线……

10月,是属于诺贝尔奖的月份。科学与文学的殿堂级荣誉陆续揭晓,全球媒体争相报道那些“改变世界的人”。然而,在闪耀的奖章背后,藏着一些意外又可爱的瞬间——有人在山里露营错过电话;有人看到“瑞典来电”以为是诈骗;有人半梦半醒地接到通知,怀疑自己听错了名字;还有那位获文学奖的匈牙利作家,竟是个痴迷李白的“诗仙粉”。

图源:Nobel Prize Outreach

他们即是令人尊敬的诺奖得主,也是最有温度的一群“戏精”。

和平奖

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击败”特朗普

10月10日,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委内瑞拉反对派活动家玛丽亚·科里纳·马查多(María Corina Machado),以表彰她在推动自由选举和代议制政府方面的关键作用。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约尔根·沃特内·弗莱德内斯(Jørgen Watne Frydnes)表示,马查多女士在过去一年中,尽管面临生命威胁,仍坚守在委内瑞拉,激励了数百万人。弗莱德内斯强调:“当独裁者夺取政权时,表彰那些勇敢捍卫自由、奋起反抗的人们至关重要。”

图源:Nobel Prize Outreach

马查多于1967年出生在加拉加斯,曾担任委内瑞拉全国代表大会成员,并于2012年入选 BBC“巾帼百名”。她是反对派联盟“民主统一纲领”的领袖,长期致力于推动委内瑞拉的民主改革和人权事业。近年来,她因坚持立场,多次遭遇当局打压,甚至被迫流亡海外。

图源:Wikipedia

在和平奖公布前,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参赛趣闻”同样吸睛。特朗普早在联合国大会上就豪言:“每个人都说我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他甚至补充道,如果不把奖颁给他,将是对美国的“侮辱”。这位共和党领导人自诩为“和平总统”,声称自己在包括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内的七场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在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停火协议时,再次为自己贴上“和平缔造者”的标签。

图源:新华社

然而,特朗普也坦言自己不抱幻想:“我应得这个奖,但他们永远不会给我。”他认为,由挪威议会任命的五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秘密审议,不会把这份享有盛誉的奖项颁给他。即便如此,这位“抓马”总统的自信与幽默感依然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观察人士也指出,由于提名截止日期与其第二任期的时间差,他今年获得和平奖几乎没有可能。

图源:新华社

最终,和平奖花落马查多,这位在生死之间仍坚守自由与民主信念的女性,成为今年真正的“和平象征”。

文学奖

“加重版卡夫卡”竟是李白的粉丝?

10月9日,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

官方给出的入选理由是:“在末日恐怖的氛围中,他以具有远见的叙事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图源:Nobel Prize Outreach

克拉斯纳霍尔凯以超长句、密集意识流著称,被称为“卡夫卡式的作家”。但与他冰冷的文学风格相反,他与中国的三十年情缘,却是一段温柔又绵长的故事——足以让人重新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

早在1990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就被这里的文化深深吸引。他甚至让家人改用筷子吃饭,走到哪儿都搜集与中国有关的书籍,爱上了中餐、京剧。在诸多中国文学大家中,最打动他的竟是来自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

图源:Wikipedia

克拉斯纳霍尔凯曾说:“我喜欢他的豪放,我喜欢他谈醉酒,谈月亮,谈生活,谈分离,谈朋友——我喜欢他的律动,他无尽的能量,他流浪的心性——我喜欢李白,喜欢这个人。”

不仅如此,克拉斯纳霍尔凯还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好丘”,既是“美好的山丘”,也寄托了他对孔子的敬意。这个别致的中文名也源于他对庄子与孔子的“迷恋”,正如克拉斯纳霍尔凯所说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

这种对东方文化的喜爱也改变了他的写作风格。

在《苍穹下的荒废与哀愁》(2003)中,克拉斯纳霍尔凯开始描绘人类文明的脆弱性——那是他从“道家时间观”里获得的启示;到《下面的西王母》(2008),他更是将道家、佛教与能剧糅合,用斐波那契数列结构小说,让文字本身呈现出自然的螺旋秩序。

克拉斯纳霍尔凯在中国。

图源:微博“多瑙河畔余泽民”

而在今年的奖项揭晓前,中国作家残雪也以超高赔率再度成为“热门陪跑者”。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这样的调侃:“残雪是文学界的诺奖守门员。”但当克拉斯纳霍尔凯登上榜单,许多中国读者却并不陌生——他的笔触中,有山水的韵律,也有李白的豪气。

残雪

图源:中国作家网

谁能想到?一个来自布达佩斯的作家,竟让东方的风吹进了世界文学的中心。

生理或医学奖

因爬山错过“颁奖来电”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代尔(Fred Ramsdell)与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在防止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中的关键作用”。

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免疫学的里程碑,让人类更接近破解自身免疫疾病的秘密。

图源:Nobel Prize Outreach

然而,瑞典时间10月6日上午11点宣布获奖时,诺贝尔委员会却陷入了“集体失联”的窘境——三位得主中,有两位根本没接到电话。

图源:Nobel Prize Outreach

弗雷德·拉姆斯代尔当时正和家人在美国怀俄明州山区露营遛狗,手机开着“飞行模式”,信号全无。当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托马斯·珀尔曼连打数次电话无人接听时,他正对着麋鹿拍照。直到第二天清晨,他的妻子偶然打开手机,看到数百条祝贺短信才意识到——那通“没接的电话”,来自斯德哥尔摩。拉姆斯代尔回忆说:“我以为她看到了一只熊,结果她看到了一条新闻——那只‘熊’叫诺贝尔。”

另一位得主玛丽·布伦科的经历更滑稽。她凌晨四点被电话吵醒,看见陌生的瑞典号码,以为是垃圾信息,直接关机。等她再次醒来,门外已经挤满了媒体。她笑着说:“我这辈子第一次后悔挂断陌生电话。”

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后来在记者会上调侃道:“我只想对未来的科学家说,如果看到瑞典号码,请一定要接。”

物理学奖

睡梦中接到的“量子电话”

10月7日,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与约翰·M·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展示了宏观量子隧穿与能级量子化,为量子计算奠定了实验基础”。

这三位科学家让量子不再只是理论,而是能“被看见”的现实。但获奖时的场景,却宛如三场不同风格的喜剧。

图源:Nobel Prize Outreach

约翰·克拉克清晨被电话吵醒,一度以为是学生恶作剧;米歇尔·德沃雷收到上百封邮件后,以为遭遇“诈骗陷阱”;而约翰·马丁尼斯则是在妻子的惊呼中醒来——“你得起来,斯德哥尔摩在找你!”

于是,这场被称作“量子革命”的颁奖典礼,开场竟成了三位物理学家的“梦中奇遇记”。

图源:新华社

化学奖

登机时广播通知“xxx,你得诺奖了!”

10月8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 与奥马尔·亚基(Omar M. Yaghi),以表彰他们开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研究。这种多孔材料能捕碳、储氢、净化空气,被誉为“能呼吸的晶体”。

然而,这几位化学家的领奖之路却格外“接地气”。

图源:Nobel Prize Outreach

北川进接到瑞典电话时,以为是推销员,差点挂断;而亚基当时正准备登机,被广播通知“请立即接听来自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罗布森得知获奖后笑说:“当年大家都觉得我疯了,现在看来,也许疯子才会得奖。”

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在接到获奖通知后第二天仍在课堂授课。

图源:墨尔本大学

科学的严谨与本人的“笨拙”,就这样在喜悦中交织成最可爱的“化学反应”。

今年,这些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诺贝尔奖的庄严之外,还有一份柔软的幽默与温度。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却也会关机、睡过头、挂错电话;他们是时代的象征,却依然怀揣着对生活的天真热爱。

正如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所说:“世界的荒凉之上,仍有诗意的风。”在这一年最闪耀的时刻,那些错过、误接、惊喜与糊涂,或许也是人类智慧的另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