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嫂新片自曝:为瘦患厌食症,从不吃油奶肉...

很多人一提到“减肥”这俩字,立马脑海里就冒出一堆方法:16+8、蛋断、液断、生酮……不管哪种,总有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连明星都不例外。比如贝嫂——那位永远像从秀场走出来的女人。

两年前,贝克汉姆夫妇和Netflix一起邀请我们走进他们位于英格兰科茨沃尔德的豪宅,除了展示大卫的传奇球技,还顺便展示了他对“整洁”的执念。

British Vogue

如今,这一家人又重返荧幕。Netflix最新推出的《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三集纪录片,聚焦贝嫂从辣妹组合成员到时尚设计师的蜕变,记录她为巴黎时装周2025春夏系列做准备的幕后故事——当然,也少不了她那几近苛刻的身材管理秘辛。

1

一份无盐、无胡椒、无酱料的清蒸鱼加蔬菜

说起维多利亚·贝克汉姆,“贝嫂”可谓是自律的代名词。除了她的时尚事业,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一身“连空气都嫌多余”的纤瘦身材。

在最新的Netflix纪录片中,她就讲述了自己这些年和保持身材的斗争: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持完美线条,靠的不是上天眷顾,而是近乎苛刻的自我管理。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贝和贝嫂的爱情故事:

两人的故事始于1997年,那时他是曼联冉冉升起的足球金童,她是风靡全球的“辣妹组合”成员——Posh Spice。

Cosmopolitan

一场球赛后的球员休息室,成了两人命运的第一次交汇点。据说,当时贝克汉姆就对这位酷酷的时髦女孩一见钟情,而维多利亚也被这个帅气腼腆的大男孩吸引。恋情一经曝光,便迅速成为全球小报追逐的焦点。

1999年,他们在爱尔兰的奢华古堡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OKMagazine

婚后,贝克汉姆的足球事业从曼联到皇马,再至洛杉矶银河,一直是全球性的体育偶像。而维多利亚则成功地从流行歌星转型为备受尊敬的时尚设计师,创立了个人品牌。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养育了四个孩子。

First for Women

多年曝光在聚光灯下,维多利亚一直都是非常纤细的身材,而她的身材焦虑,并非一夜之间的产物。纪录片里能看到,她的饮食习惯堪称“极简主义巅峰”——一份无盐、无胡椒、无酱料的清蒸鱼加蔬菜,风雨无阻。

无论是家庭晚餐,还是红毯宴会,她总能从容地掏出自己的“私人套餐”,场面一度让人怀疑:这位女士是不是对美食过敏?其实,这种几乎仪式化的克制,背后藏着的是多年的不安与自我怀疑。

追溯源头,要回到她青涩的少女时代。还在戏剧学校读书的她,因为身形稍圆,被同学戏称为“胖子”,甚至被老师当众点名,说她“不够上镜”,只能坐在合唱队的后排——那个被隐形的位置。

Daily Mail

从那时起,她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念头:如果不能成为最好,至少要看起来最完美。

Daily Mail

然而,梦想成真之后,舆论的聚光灯反而照得更刺眼。那几年,“辣妹组合”红遍全球,她也成了“Posh Spice”,但在媒体口中,她却一度被恶意调侃为“胖辣妹”。

更离谱的是,在生下长子布鲁克林后,她居然被请上电视,在全国观众面前称体重——只为了验证她是否“恢复原样”。镜头前的她依然微笑着,优雅得体,但没人知道,那个25岁的新手妈妈当时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Daily Mail

在那之后,维多利亚开始对自己的身材产生扭曲的认知。她坦言:“当我照镜子时,根本看不清自己。我胖吗?瘦吗?我不知道。”于是,她走上了一条看似自律、实则危险的道路。节食、锻炼、严格的时间管理——这些让她成了“完美女神”,也让她与现实渐行渐远。

纪录片中,维多利亚首度坦然面对这一切。没有滤镜、没有高光,只剩一个真实的女人。她谈到那段时期的焦虑、孤独,还有那种“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够好”的恐惧感。

Daily Mail

“我花了太多年想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她在纪录片中说,“现在我只想做我自己。”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多年心结解开的标志。

还记得在之前的纪录片里,不仅曝光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夫妻俩还勇敢地揭开伤疤。第一次回应了20年前小贝出轨女助理风波,贝嫂甚至直言:“那时候我真的很恨他。”

恋爱26年、结婚24年,看似幸运嫁了国际巨星,其实维多利亚才是最拼的那一个。包括但不限于自己带孩子、教育孩子、还要因为贝克汉姆过上异国生活。

贝嫂的一生几乎跟着小贝的职业轨迹搬家,从洛杉矶到欧洲,再到西班牙。孩子上学、丈夫转会,她多次独自面对生活挑战。最难熬的,是2005年生三胎时,小贝因为活动缺席,结果她却看到了丈夫和漂亮的女明星拍下合影。

The Telegraph

坦白说,这才是真正的贝嫂:表面优雅微笑,背后却为这个家拼尽全力,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进去。

她不再是那个被标签定义的“时尚机器人”,也不再执着于保持零脂肪的身材,而是尝试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包括不完美的部分。

2

三年除了水果啥都不吃

像这样长时间的节食已经够不好了,还有更奇葩的。来自波兰华沙的蒂娜·斯托克洛萨(Tina Stoklosa)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她原本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室内设计师,客户遍布欧洲,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唯一让她焦虑的,就是那台体重秤上迟迟不肯下降的数字。她试过各种方法,结果不仅没瘦,反而越减越胖。体重成了她无法逃避的阴影,甚至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该胖”。

转机出现在某一年的圣诞节。那天她无聊地刷着手机,起初,她只是随手点进一个女孩的分享视频——那位女孩说,自己一年多没碰过肉、奶和面包,身体反而更轻盈了。蒂娜惊讶地发现,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遍布全球的庞大群体。

Daily Mail

人们在社交平台上交流经验、晒水果餐盘、互相鼓励。那些照片简直是减肥广告的天花板:个个身材修长、笑容灿烂,还声称自己每天都精力充沛、不生病。蒂娜越看越心动,仿佛看到了摆脱体重困扰的新出口。

于是,她鼓起勇气,开始了自己的果实主义实验。那一年,她39岁。起初的几天非常艰难:她要告别咖啡、告别面包、告别社交饭局。但意外的是,仅仅一个星期,她就觉得精神变好了,整个人轻快了不少。虽然体重没有立刻下降,但她的心情却前所未有地放松。那一刻,她相信自己找到了真正适合的生活方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带点糖分过高的残酷。生活在华沙,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新鲜烤面包的香气,街头的巧克力店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蒂娜在“全水果”和“只一口就好”的拉锯战里摇摆了两年。最终,她干脆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搬!离开城市,远离诱惑,直接去一个水果遍地的地方生活。

Daily Mail

她选中了东南亚的巴厘岛。那是个被阳光亲吻的地方,芒果、木瓜、榴莲应有尽有,还没有欧洲式快餐文化的干扰。到了巴厘岛,她不仅彻底拥抱了果实主义,还意外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西蒙(Simon),一位同样信奉“水果万能论”的男子。

三年来,他们几乎从未偏离原则:每天三餐,全靠水果。更令人瞠目的是,他们自豪地宣称已经两年多没刷过牙!他们认为水果的天然纤维足以清洁口腔,不需要牙膏和牙刷。

当然,外界的质疑也从未停过。许多营养学家警告,这种极端饮食看似健康,实则隐藏风险。水果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却缺乏蛋白质和脂肪等关键营养素。长期只吃水果,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甚至骨质疏松。

Daily Mail

而从蒂娜和西蒙的近照来看,不少网友指出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皮肤松弛、脸色发黄,似乎并没有他们宣称的“青春常驻”效果。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也为这种现象敲响警钟。据《每日邮报》报道,哈佛大学研究员尼克·诺维茨博士指出,部分水果含有高浓度果糖,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代谢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个完整的芒果大约含有30克果糖,是苹果的两倍多;而菠萝蜜和葡萄的含糖量也居高不下,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些水果更是潜在的“甜蜜陷阱”。

Daily Mail

一杯菠萝蜜大约含15.2克果糖,而同样分量的蓝莓仅有7.6克。葡萄则更“危险”——如果空腹大量食用,果糖可能无法及时被吸收,导致腹胀、胃部不适,甚至引发腹泻。更何况,葡萄中的单宁还会刺激胃壁,对肠胃敏感的人并不友好。虽然这些结论仍需更多科学验证,但至少说明:即使是最“天然”的食物,也并非没有副作用。

写在最后

维多利亚的故事,像一面放大镜,将普遍存在的身材焦虑问题清晰地投射在我们面前。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聚光灯下光彩照人的明星,也在与心中的“不完美”自我进行着无声的角力。

这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核心问题:追求健康,与陷入病态的执念,界限究竟在哪里?健康的追求,其底色是“爱自己”——它关乎充满活力的身体、愉悦的运动和均衡的营养,目标是让我们感觉更好、更有能量。它是一种积极的、与身体合作的态度。

BBC

而病态的执念,其内核往往是“厌恶自己”——它表现为对体重数字的极端恐惧、对特定食物的罪恶感,以及用近乎自我惩罚的方式来换取一丝虚幻的掌控感。

任何以牺牲身心健康和内心快乐为代价的“完美”,都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真正的身体自信,不应建立在与食物的战争和对镜中幻象的苛责上,而是源于接纳自我的智慧,懂得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最忠实的盟友,而非需要不断征服的敌人。

与身体和解,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我们所能习得的最酷、也最艰难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