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连拿2个诺贝尔奖,日本2025年科研成果大丰收震撼世界

2025年的十月,日本科学界再次迎来一个高光时刻。 短短三天之内,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与京都大学的北川进先后登上诺贝尔奖的榜单——前者获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者摘得化学奖。这两位同为1951年出生、今年七十四岁的科学家,以不同的路径、相似的信念,在同一周里把日本科研再次推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北川进与两位英美学者共享了化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在金属有机骨架(MOF)领域的开创性贡献”,研究成果让化学从“分子合成”走向“空间设计”。所谓MOF,是由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自组装成的晶体网络,内部孔道密布,像一座微观的城市。每一克MOF的比表面积可达七千平方米,足以在指尖的体积里,容纳一个足球场的空间。

这种“纳米海绵”已经开始改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它能在沙漠空气中提取水分,能选择性捕捉二氧化碳,也能为氢能源汽车提供低压储存方案。诺贝尔委员会在声明中写道:“MOF让‘捕捉空气’从幻想变成现实。”

北川进在电话连线中说,他一直梦想“把空气变成资源”——把氧气、二氧化碳与水分离出来,再用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挑战本身就是化学的一部分,”他说,“也是科学前进的动力。”

而两天前的医学奖,则颁给了坂口志文与两位国际同行,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研究上的突破。坂口教授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Tregs),解释了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我”与“他者”,从而避免免疫系统自我攻击。这一发现被认为为癌症、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打开了新思路。

消息公布后,日本社会一度热闹。大阪街头报纸头版都印着坂口志文的照片,便利店电视屏幕上循环播放他的影像。有人感叹,“在科研这件事上,日本终于又一次站到了世界中央”。

这一连串的荣誉,让日本本世纪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得主累计达到22位(含3位美籍学者)。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近百二十年的诺贝尔奖史中,近千名获奖者来自欧美发达国家,而在亚洲,日本获奖者数量稳居首位——迄今共诞生三十余名诺奖得主:物理学十二位,化学八位,生理学或医学六位,文学三位。 这样的成绩并非规划出来的“目标成果”,而是长期积累下的自然结果。正如有学者所说,日本的诺奖并不是制度的产物,而是基础研究自由生长的副作用。

从数据上看,这样的稳定输出几乎是“逆周期”的。 在经济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的阶段,日本的科研却维持着世界领先的节奏。2000年之后,日本几乎年年有人获奖,尤其在21世纪初期曾连续获得十九项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被认为是日本基础科学整体崛起的标志性时期。 当年的长期投资与“面向未来”的理念,如今在诺奖舞台上陆续开花。

京都大学与大阪大学的反应依旧低调。

京都大学官网只发布了一则简讯:“北川进教授获诺贝尔化学奖”,没有配图,也没有祝贺词。

大阪大学稍显“热情”,附上了一张实验室照片,但整段公告仍旧克制。日本媒体虽然密集报道,却普遍以研究意义为主,几乎没有渲染式的赞叹。 这种冷静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淡”,不如说是一种共同的文化约定——面对荣誉,应当保持理性与节制。

这种节制,早已融入日本的学术传统。 几年前,京都大学的另一位教授获奖时,校门铁栏上只贴了一张A4纸,纸上写着“本校教授获诺贝尔奖”。没有横幅,也没有鲜花,纸张被秋风吹得微微卷起,却成为人们心中关于“日式喜讯”的象征。那张A4纸,就像日本科学界的缩影:简洁、平静,却足够坚定。

这种平静的背后,是一套制度化的“慢机制”。

在《统合创新战略2025》中,日本明确将基础研究经费固定为研发总支出的12%左右,文部科学省设立了“国际卓越研究大学”计划与十万亿日元的大学基金,以支持科研人员进行长期、自由的探索。 这种对“慢”的尊重,使科学家能有余地去失败,也能有空间去积累。北川进喜欢的那句古语“疾风知劲草”,或许就是日本科研精神的最好注脚——真正的坚韧,不是僵硬的挺立,而是在风起时仍能保持形态。

坂口志文的经历,也印证了这种精神。他的T细胞研究在早期饱受质疑,许多人不相信结果的可靠性,他没有辩解,只是一遍遍复现实验。多年后,当理论被世界接受时,他只是平静地说:“那时候,还没做完。”

韩国《中央日报》在报道北川进获奖时写道:“第31次诺贝尔奖,日本基础科学的底力闪耀。”文中引用一位化学家的话:“日本能连续获奖,是因为他们在失败中学习,并持续投资基础科学。”

日本人常说“ひとつひとつ”,意思是“一件一件地做”。 这种看似平凡的节奏,恰恰构成了日本科研最可靠的步伐。

当然,日本国内也并非没有忧虑。科研经费的减少、年轻岗位的缩减,让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感叹:“我们靠几十年前播下的种子在收获,但新的树苗还不够多。” 这句平淡的反思,也许正是日本科研文化的力量所在——它从不沉溺于自满,而总能在冷静中自省。

就在化学奖公布后的第二天,瑞典文学院宣布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 村上春树再次无缘。 日本媒体轻描淡写地写道:“今年差一点,日本或许就能迎来三冠。” 日本街头依旧平静,没有过度的喧嚣,书店照常开门,大学实验室的灯光仍然亮着。在一个追求速度与喧嚣的时代,日本的缓慢与克制显得格外稀有。或许,这正是日本的样子。他们不以荣誉为热闹,也不因错失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