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职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被中国资本收购,也有不少由中国人直接创办的新公司。对那些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日本人来说,“在中国人上司手下工作”既新鲜,又让人头疼。

日本媒体《周刊现代》近日报道两则有趣的案例,让人得以一窥在中国人公司打工的日本员工的真实心声。
在东京一家语言学校工作的岸谷千佳(化名)最近感到身心俱疲。她的公司老板是一位四十岁出头的中国男性,来日多年,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但管理方式却让日本员工叫苦连天。

他常挂在嘴边的信条是:“该收的钱要快点收,该付的钱能拖就拖。”
学生一旦决定报名,就得把未来几个月甚至一整年的学费一次性付清;而教室租金到了付款期,却总能被他“巧妙”地往后拖。“中国人讲究现金流,他觉得只要钱在手上才踏实。”岸谷苦笑着说。
更让人无语的是,社长还有另一条信条——“不要相信中国人”。 “他说,因为中国人太聪明,算计来算计去,不如先假设对方会耍手段,这样才不会吃亏。” 在日本员工看来,这种带着警惕与戒备的处世方式,似乎已经刻进了老板的骨子里。
但真正让人抓狂的,是老板娘也喜欢插手公司事务。她最大的爱好是“风水”。 有一次,公司正在安排讲师的教学地点,她翻着八字命盘,认真地对一位老师说:“你七月出生,命里属火,不适合待在南边,要去北方。” 于是,这位东京的讲师被调去群马——每天通勤四小时。起初大家以为她在开玩笑,后来才发现老板夫妇确实是认真的。

日本社会也讲究吉凶、方位,但多数人把它当作心理慰藉,很少会当成“管理依据”。像这样真凭风水来定人事的,在日本职场里几乎是奇观。
类似的文化碰撞,在不少被中国资本收购的日本企业中也上演着。
在一家老牌家电制造公司工作的水原晋平(化名,40多岁)对此深有体会。这家企业六年前被中国公司买下,随后大量来自总部的中国员工被派往日本分部。水原的直属上司,也是中国人。
“对他们来说,被派到日本几乎算是‘降级’。中国总部把日本分公司当成技术输出地,只要能学到工艺、带走经验就够了,是否盈利并不重要。”
这种思维方式,与日本人强调的“稳扎稳打”截然不同。会议到时间就散,不管有没有结论;没人愿意加班,也不会多留一分钟。“看似轻松,但完全感受不到成长的空间。”水原说。

在日本,职场文化重视“责任感”和“团队共识”,员工习惯共同加班、共同承担。 而中国式管理更讲究“效率”和“结果导向”,该说的直接说,能做的立刻做。 对日本人来说,这种节奏显得冷冰冰;对中国人来说,那只是“正常沟通”。
“开会时,他们直接指出问题,有时候语气挺冲。对他们是沟通,对我们听起来像被训斥。”有受访者这样形容。
不过,也有员工承认,中国人上司的雷厉风行确实让公司效率提高了不少。只是那种“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的做事方式,也让很多日本人觉得压抑——既学不到东西,也没有归属感。
水原最终决定辞职。他说:“工作轻松,但没意义。每天做的事,不是为了让公司更好,而只是为了被学习技术。”

在日本职场,文化差异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冲突,而是藏在那些微小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里。 中国老板讲究“快、准、狠”,日本员工习惯“稳、细、慢”,两种节奏碰在一起,就像两种不同的语言——谁都没错,只是频率不一样。
现实是,日本的许多行业正在一点点“中资化”。语言学校、餐饮连锁、制造业、酒店业……越来越多的公司背后都有中国人的身影。 对一些人来说,这是机会;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漫长的适应过程。

文化的融合从来都不浪漫。它不是“你好我好”的相互理解,而是无数次的磨合、退让与误解。 那些在办公室里被风水调岗、在会议上被“快节奏”裹挟的日本员工,也只能一边抱怨,一边学着接受。
这大概就是全球化的样子吧—— 每个人都在变化的时代里,慢慢学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