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 15 日起,新加坡多家主要银行将推行一项数码交易反诈骗安全措施。若客户账户余额至少为 5 万新元,银行可对其 24 小时内提款超过账户总额一半的交易予以暂停或拒绝。
此次参与措施的银行包括星展银行(DBS)、华侨银行(OCBC)、大华银行(UOB)、花旗银行(Citibank)、汇丰银行(HSBC)、马来亚银行(Maybank)及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该措施将覆盖所有经常账户、储蓄账户,联名账户也包含在内。
从适用范围来看,这项措施针对通过银行手机应用程序和网上银行进行的所有数码交易,但固定自动转账指令、银行自动扣账付款等部分交易可豁免。
那么,该措施具体如何运作?当某一笔数码银行交易,叠加 24 小时内其他提款金额,总额达到账户余额 50% 及以上时,反诈骗安全措施便会启动。此时,该笔交易或后续交易可能被延迟 24 小时处理,也可能直接被拒绝。客户会通过手机银行应用程序或网上银行平台收到通知,并获取后续操作指引。在 24 小时的 “冷静期” 内,若客户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可选择取消交易;若交易为合法操作,冷静期结束后将自动完成转账。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副教授 Kelvin Law 在接受新传媒英文新闻网 CAN 采访时表示,这项措施旨在增设一道额外过滤机制,让客户、银行和警方有充足时间判断交易是否存在问题。“该措施还专门针对诈骗分子快速大量转出账户资金的典型作案手法。”
推出这一措施,与新加坡严峻的诈骗形势密切相关。新加坡警察部队 8 月发布的年中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当地民众因诈骗损失约 4.564 亿新元。尽管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 12.6%,但专家提醒公众不可掉以轻心。网络安全与数码教育公司 White Byte 创办人 Frances Yong 指出,诈骗手法正随新技术不断演变,不少人觉得年长者更易成为受害者,实则每个人都有中招的可能。
东盟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一位负责人 Radish Singh 也认为,新举措十分必要。“虽然行业加强防范后诈骗案件有所减少,但诈骗手法愈发复杂。数码交易速度快,往往等发现问题再介入已为时过晚。”
对于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是否会因此改变,从整体情况来看,有人可能认为银行对客户资金的控制在增强,但专家从法律层面解释,账户内资金仍归客户所有。同时,专家呼吁进一步收集数据与反馈,以此评估当前的措施标准是否最为合适。
新加坡银行公会(ABS)提示,措施实施后,客户进行数码支付或转账(包括合法交易)时可能会遇到延误。因此建议客户,若有时间敏感的银行交易,需提前做好规划;若希望资金使用更灵活,可另开一个银行账户,并确保账户内资金不超过 5 万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