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中国人夫妻给同胞换汇,被警方逮捕,私自从事外币兑换在哪里都是违法

在日本,帮人“代换钱”看似只是举手之劳,但在法律上,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10月7日,日本警方就在埼玉县川口市逮捕了一对40多岁的中国籍夫妇——他们被控未经许可从事银行业务。

这对夫妇经营着一家主要面向中国人的公司,平时帮访日游客或留学生处理房地产、行李邮寄等杂务。乍一看是个正经小企业,但警方发现,他们悄悄在中文网站上刊登了广告,内容是“可以帮忙代汇款”。广告发出后,陆续有中国人找到他们,希望能在中日两国之间快速换钱。

根据调查,从2024年9月到2025年2月,他们共接受了3名在日中国人的委托,8次使用日本的网络银行服务,将合计约79万7千日元转入客户的日本账户。与此同时,他们通过中国国内常用的网络支付平台收取人民币,共约4万923元,包含手续费。表面上只是普通的代转账,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典型的无牌外汇交易。

警方是在调查另一宗案件时注意到这家公司。顺藤摸瓜后发现,两人长时间通过网络接受换汇请求,操作频繁,金额虽不大,但模式完整——这已经触及了《银行法》的红线。警方最终以“无许可经营银行业”的嫌疑将他们逮捕。

面对指控,夫妇二人承认确实帮人汇过钱,但辩称“不知道这需要许可”。然而在日本,法律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界定——只要是替他人收钱、转账、兑换货币,不论金额大小,都属于银行业范畴,必须持有金融厅批准的牌照。哪怕只是赚一点手续费,也会被视为违法经营。

警方指出,自2023年以来,类似的“私下换汇”案件已经多达数万起。很多在日华人出于方便心理,通过微信群、留学生群、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找“代换日元”的人。有人觉得只是朋友间互帮忙,但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在法律上等同于开设“地下钱庄”,一旦被查到,轻则罚款,重则面临刑责。

在日本,从事金融业务需要极高的合规标准。机场或银行柜台里的换汇窗口,都是经过金融厅认证的“兑换业者”,每一笔交易都要登记姓名、金额和用途,确保符合反洗钱规定。相比之下,私下换汇不仅违反法规,还可能被利用进行洗钱、逃税或诈骗资金转移。警方特别提醒,哪怕金额很小,只要被认定为有偿操作,也会立案调查。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存在。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私自买卖外汇、找地下钱庄换汇,同样属于非法经营。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金额3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构成刑事犯罪。换句话说,无论在哪个国家,外币兑换都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个人业务”。

对于很多长期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外汇往来确实是常事。有人希望通过代汇省手续费,也有人图方便用微信或支付宝直接交易,但这些做法其实都隐藏着风险。日本警方已经将此类行为列入重点监控范围,并呼吁留学生和个体经营者通过正规渠道操作,比如银行、邮局、或者获金融厅批准的汇款服务公司(如Western Union、SBI Remit等)。

换汇在日本不是禁区,却是受严格管理的领域。机场的换汇服务台、银行窗口、甚至便利店里的自动外币兑换机,都是合法、安全的方式。区别只在于——有没有牌照。

那对被捕的夫妇或许并非恶意,只是想赚点外快,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碰到金融监管的底线。在日本社会,守法与否往往不在于动机,而在于行为本身。

对于在海外生活的人来说,了解当地法律,也是一种基本的自我保护。毕竟,一次看似普通的“帮朋友转账”,可能换来的却是警察的上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