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计划大幅上调钢铁进口关税,以保护本土钢铁产业免受来自中国等国家的低价冲击。根据欧盟内部市场专员斯特凡·塞茹内(Stéphane Séjourné)公布的提案,欧盟委员会拟将钢铁进口关税从目前的25%提高至50%,同时将免税进口配额削减近一半。
塞茹内表示,此举旨在维护欧洲钢铁生产商的生存空间与就业岗位,“这不仅是贸易措施,更是欧洲再工业化的关键一步”。在措施正式生效前,还需欧洲议会和成员国批准。

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目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已超过6亿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实际市场需求。随着美国近期大幅提高本国钢铁进口关税,欧盟担忧原本销往北美的过剩出口钢材将被转向欧洲市场,从而进一步压低欧盟内部钢价。
目前,欧盟主要钢铁进口来源国包括土耳其、韩国、印度、越南、中国、日本、英国和乌克兰等。欧方担心,若不采取更强的贸易防护措施,欧洲钢企可能面临更严重的价格战与产能冲击。
德国是欧盟内部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全球排名第七。该国钢铁业近年受到多重压力:汽车行业需求疲软、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来自中国的低价钢材冲击,以及向绿色低碳冶炼技术转型带来的高额成本。
德国钢铁业界长期呼吁欧盟采取更有力的保护措施。

德国钢铁协会(Wirtschaftsvereinigung Stahl)早在今年8月就表示,欧盟必须建立一个“真正具有保护力的贸易机制”,以抵御“无控制、甚至倾销性质的进口”。
根据行业数据,德国约有400万人在与钢铁相关的产业链上工作,其中约8万人直接受雇于钢铁企业。2024年,该行业连续第二年出现营收下滑,同比减少53亿欧元,降至453亿欧元。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计划在今年秋季召开“钢铁峰会”,专门研讨行业转型与就业问题。劳动部长贝尔贝尔·巴斯(Bärbel Bas)此前也曾指出,钢铁岗位对德国的工业安全具有“战略重要性”。

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欧盟此次提高关税,被视为在维护自由贸易与保护本地产业之间的一次重大政策转向。分析人士指出,这也使欧盟在应对中国出口过剩问题上,与美国形成更紧密的政策同盟。
目前欧盟针对钢铁进口的临时防护机制将于2026年6月到期。新方案一旦获批,将取而代之,成为长期制度化的保护措施。
来自欧盟议会的多方政党已表达支持。德国基民盟(CDU)议员丹尼斯·拉特克(Dennis Radtke)称该提案是“保护欧洲工业的有效手段”;绿党议员安娜·卡瓦齐尼(Anna Cavazzini)表示,“这项钢铁机制不仅必要,而且早该实施”;社民党(SPD)贸易政策专家伯恩德·朗格(Bernd Lange)则认为,这是欧盟在产业防御政策上的“一次关键性胜利”。
不过,部分经济学家警告称,大幅提高关税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并在长期内削弱欧盟的出口竞争力。欧盟委员会强调,目标并非封闭市场,而是确保公平竞争与产业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