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美女骗走投行10亿!藤校毕业、26岁登上《福布斯》,她竟骗了所有人...

想象一下,一个28岁的年轻人,站在300位全球顶尖投资银行家面前,仅凭一个PPT和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就从他们手中撬走了1.75亿美元。

这听起来像是好莱坞电影的开场,却是查理·贾维斯(Charlie Javice)真实上演的人生剧本。只不过,这部电影的结局并非励志传奇,而是一幕精心策划的欺诈悲剧。这位曾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的创业明星,没有用科技改变世界,而是用谎言编织了一个巨大的泡泡,并成功地将它卖给了摩根大通。

Daily Mail

如今,泡泡破灭,法庭的判决为她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但围绕这起案件的疑问却远未结束:一个前途无量的女孩,为何要赌上一切进行一场如此冒险的欺骗?而庞大的金融巨鳄,又为何如此轻易地吞下了这颗包装精美的“毒丸”?

1

“神童”的速成与谎言的面纱

查理·贾维斯的履历,曾是一张标准的“别人家孩子”的完美答卷。毕业于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这里是华尔街精英的摇篮。她创立的公司“Frank”,瞄准了一个真实的痛点:简化繁琐复杂的大学生助学金申请流程。

这个创意本身是闪光的,充满了社会关怀和商业潜力。凭借此,她在2019年成功跻身《福布斯》“20位20岁以下商界杰出人物”榜单,头顶“科技神童”、“创业新星”的光环。

Daily Mail

这一切光鲜亮丽的外表,为她的谎言镀上了一层难以被质疑的金身。当摩根大通伸出橄榄枝时,她展示的核心资产是一个令人垂涎的数字:Frank拥有超过400万忠实用户。对于一个旨在获取年轻客户、布局未来的银行巨头而言,这个数据库无异于一座金矿。

然而,这座金矿却是海市蜃楼。检方后来的调查揭露了残酷的真相:Frank的真实用户数仅有约30万,连她声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Daily Mail

那么,那庞大的370万“幽灵用户”从何而来?贾维斯的骗局并不算高明,却足够大胆。她先是命令公司的首席软件工程师帕特里克·沃沃尔生成合成数据来填充这个巨大的窟窿。在被沃沃尔拒绝后,她竟转向一位大学朋友,支付了1.8万美元,专门创建了一个包含数百万条虚假信息的数据库,里面塞满了捏造的电话号码和社会安全号码。

ABC7

就这样,一个仅有骨架的公司,被她用代码和谎言填充成了庞然大物,并成功摆上了摩根大通的货架。用检察官的话说,摩根大通买下的并非一个“正常运转的业务”,而是“一个犯罪现场”。

2

法庭上的博弈:眼泪、慈善与“甩锅”

事情败露后贾维斯被捕,并被控以共谋、银行欺诈和电信欺诈等多项联邦罪名,每项最高都可判处30年监禁。她的跌落,与她的崛起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在曼哈顿联邦法院的审判席上,一场关于人性、罪责与惩罚的博弈激烈上演。

贾维斯的辩护团队使出了浑身解数。首先,他们试图将她与另一个著名的“女骗子”——伊丽莎白·霍姆斯进行切割。她的律师罗纳德·沙利文强调,贾维斯至少有一个“真正在运作的公司”,而霍姆斯的产品“实际上危害了患者”。

这里我们简单讲一下伊丽莎白·霍姆斯的故事,大家有兴趣的话以后再专门出一篇文章聊聊。这位伊丽莎白曾是被媒体顶礼膜拜的“天选之女”,立志用一滴血改变世界,身价高达45亿美元。然而,这一切最终被证实为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惊天骗局。

BBC

19岁从斯坦福辍学,霍姆斯创立了Theranos。她向世界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未来:只需从指尖取几滴血,就能完成数百项精准的血液检测,价格低廉且无痛。这个愿景如此诱人,让她吸引了各种政商界顶级人物为其站台。

然而,这艘华丽的巨轮底下,是一个巨大的空洞。Theranos的核心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其所承诺的精准检测。为了维持谎言,霍姆斯及其团队系统性地伪造数据。2022年,霍姆斯因多项电信欺诈和共谋罪名被定罪,最终被判入狱11年零个月。

Forbes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检方还拿出了一条贾维斯在2022年发出的短信,她在其中评价霍姆斯11年的刑期“太荒谬了”,这无疑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其次,辩护方打出了一张“人情牌”。他们向法官阿尔文·赫勒斯坦陈列了一份“非常有力的”慈善事业清单:从7岁起就为无家可归者组织施粥所,到为曾经入狱的女性建立职业计划。

此外还有一个更“感人”的故事,那就是贾维斯与不孕不育的斗争,她的律师透露,她计划在上诉期间与伴侣组建家庭。“如果有成功的机会,我想把它给她,”法官的这句话,最终让她在缴纳200万美元保释金后,得以在申请上诉期间保持自由身。

BBC

然而,这场审判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将矛头指向了受害者——摩根大通。法官赫勒斯坦在法庭上对这家金融巨鳄进行了严厉的谴责,直言银行“应该自责”。贾维斯的律师更是塑造了一个宏大且感人的叙事,称这是“一个28岁的人对抗来自全球最大银行的300名投资银行家”。

他们暗示,摩根大通因担心被竞争对手抢先而急于成交,自身的尽职调查存在严重漏洞,连第三方数据提供商都未核实用户真实性。这场“甩锅”大战,虽然最终未能改变贾维斯的定罪,却成功地将一个纯粹的诈骗案,变成了一个关于资本贪婪与制度漏洞的复杂故事。

3

骗局之后:泡沫时代的精神症候

查理·贾维斯的案件,远不止于一桩商业罪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泡沫时代的某种精神症候。在“快速行动,打破陈规”的硅谷文化浸淫下,一些创业者不再专注于打磨产品、服务真实用户,而是沉迷于编织宏大叙事,用“数据增长”的魔术替代艰苦的商业模式构建。

当“估值”成为唯一的成功标尺,“谎言”便成了最快捷的催化剂。

贾维斯在最后陈述中含泪表示,失败让她“备受困扰”,并对“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变成了一件臭名昭著的事情”感到遗憾。她说她“做出了一个终生后悔的选择”。这番忏悔或许是真诚的,但它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她的行为是一条清晰的、主动选择的路径。

JP.Morgan

从指令下属造假,到花钱购买假数据,每一步都是精心的算计。驱动她的,正如检方所指,是在看到出售生意能赚大钱后,被极度膨胀的欲望所吞噬。

另一方面,摩根大通在此次收购中表现出的“轻信”,也同样值得玩味。它揭示了大型金融机构在面临创新焦虑和竞争压力时,可能出现的决策盲区。它们太渴望抓住下一个代表“未来”的独角兽,以至于有时会选择性忽略那些本应亮起的红灯。

杰米·戴蒙事后称此次收购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但这个错误的代价,除了1.75亿美元的损失,更是对华尔街投资逻辑的一次尖锐拷问。

Daily Mail

写在最后

查理·贾维斯的故事,以一个七年半的有期徒刑判决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她保释在外,预示着这场风波仍未平息。

然而,我们更应警惕的是,贾维斯和她的“Frank”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一个被资本热钱、媒体造神和成功学焦虑裹挟的时代,总会有人试图走捷径,总会有人被华丽的泡沫所迷惑。这起案件留给创业生态最深刻的教训或许是:无论故事讲得多么动听,无论PPT做得多么绚丽,真正的价值,最终只能建立在真实的产品和真诚的用户关系之上。

任何试图用谎言浇筑的帝国,无论它看起来多么高大,其倒塌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该问一问:当下一个充满诱惑的“完美故事”出现在眼前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和能力,去戳穿那件并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