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最近网上冲浪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最近的法国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奇怪的风潮。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男”,也不算“暖男”,但你能一眼认出他:文艺的穿搭、帆布袋、抹茶拿铁、发长文谈“性别平等”,再配上一些表情....他看起来有点像那种觉醒的男性,既懂得情绪价值,又支持女权主义。法国网友给了他们一个名字:“performative males”(“表演性男性”)。

可问题是!这股“觉醒风”是真心的进步,还是一场经过滤镜的表演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这场关于“温柔男”的狂欢,其实是一场社交媒体的造星运动!
2025 年春天,#PerformativeMale标签在TikTok、Instagram上爆红。

短视频中的男生们纷纷晒出“阅读清单”:《女权的神话》《女人们,我爱你们》,同时搭配巴黎街头的文艺滤镜,立马就带起了评论区的一片节奏:“这才是我想要的男朋友”!
很快,这股风就从网络吹到了现实!巴黎咖啡馆门口排着拿燕麦拿铁和抹茶拿铁的男生队伍越来越长,甚至有品牌推出“觉醒男士”系列周边。
法国媒体Le Point打趣道:“新男性三件套突然就变成了Matcha、帆布袋、假女权。”

TF1 Info也是更认真地指出,这股风潮,其实就是年轻人对“传统男人该有的样子”的一种集体反抗。
换句话说,“表演性男性”是一场视觉与态度的革命,他们看起来温柔体贴、对女权有认知、拍照好看,但到头来谁也分不清,他是真的懂,还是只是演...

法国女作家 Virginie Despentes 曾说过一句话:“最糟糕的男人,是那些假装理解女性的男人。”
而这句话,正好点中了“表演性男性”的争议核心。
一些支持者说:这类男性愿意表达情绪、阅读女性主义书籍、反思性别偏见,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但批评者更犀利:他们只是在“演”。在朋友圈、社交网络表现得“觉醒”,但在现实里依旧享受传统特权。
就像法国媒体Le Progrès所写:“他们读 Mona Chollet,但不洗碗。”
所以这类“作秀式平等”也让许多人感到反感。有人在 Reddit 法语区评论道:“他们不是女权的同盟者,而是社交资本的猎人。”

这么说也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当“表演性男性”成为流量密码,品牌也嗅到了商机!
例如巴黎的一些小众独立品牌出了“温柔男”系列,咖啡馆推出“好男人套餐”,连护肤品都打出“觉醒男士专用”的口号。
商业化更是迅速让这个原本带有性别反思意味的标签,变成了审美潮流。

“表演性男性”的爆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社会更深的一层焦虑,现在的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做男人”这件事。
根据 France Stratégie 今年的报告,法国 11-24 岁群体中,仍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母亲比父亲更适合照顾孩子”。这说明,传统性别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与此同时,法国《世界报》的纪录片《Eduquons nos fils》(教育我们的儿子们)也在呼吁大家教育男孩的时候教他们“如何表达情感、如何面对脆弱”。

也就是说,社会在期待新的男性形象!但这个“新”该长什么样,还没人给出答案。
于是,这可能就让“performative male”成了一种过渡形态:一半是真改变,一半是求认同。
也许,“表演性男性”只是社交媒体的一面镜子。我们渴望温柔、理解和平等,但也被算法推着表演出“更好的人设”。
无论是真觉醒还是伪进步,至少说明大家开始意识到:做个“好男人”,不该靠滤镜,而该靠行动!

你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