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又一次刷新了政治戏剧史的下限!
10月6日早晨,法国总理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Sébastien Lecornu)宣布辞职——而他的新政府,前一晚才刚刚公布名单。

这意味着,这届政府存在的时间,只有14个小时!
没开过一次部长会议,没批过一项法令,就这样“团灭”了。
法国网友纷纷调侃:“最短命政府诞生,历史性下岗,连简历都不够写一行。”
但笑归笑,大家心里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他们能领钱吗?算不算真的‘前部长’?
答案是——算,而且还不少。
一切起源于那份“凌晨公报”
大家都以为,一个政府从爱丽舍宫台阶上亮相那刻就算成立。
其实不然。
根据宪法,总统的任命行为只有在《宪报》(JO)上刊登后,才具法律效力。
所以,勒科尔尼政府真正“出生”的时刻,不是记者拍照的那一分钟,而是10月5日晚那份法令刊出的那一刻。
这意味着: 法律上,这个政府确实存在过; 它也因此,拥有完整的“辞职政府”地位; 所以,它可以合法享有相应的离职待遇。
要是那份法令晚几个小时没刊登,现在继续执政的,还是白鲁(François Bayrou)的旧政府。法国的官僚体系,真的是一纸公报定乾坤。
更魔幻的是——
18位部长中,有12位原本就是白鲁政府的部长,如今成了“双重辞职官”;
连勒科尔尼本人也是刚辞去国防部长,转身又辞去总理,简直是“辞职套娃”。
焦点问题:辞职这么快,还能拿钱吗?
先说总理:
27天的任期,也能换来十年待遇”
勒科尔尼这次辞职,创下了法国第五共和国的新纪录:
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总理——27天。
可别以为“短”就什么都没有,他的“离职礼包”相当可观。
首先,根据法国宪法和行政法规,前总理在离职后可以享受三个月的过渡补贴。
标准很简单:
金额 = 他在任时的月薪(约1.6万欧元)× 3
条件 = 在这三个月内不能从事有薪工作,且必须完成财产申报。
也就是说,哪怕他只干了不到一个月,也能拿约4.8万欧元的补贴,而且完全合法。
接着是第二项福利:
他有资格在未来十年里享受“前总理秘书处”待遇。
这意味着法国纳税人将继续为他支付一整套行政支持:办公室、秘书、电脑、电话、车辆……一应俱全。
要知道,这项福利原本是“终身制”,直到2019年马克龙政府才将其缩减为十年。而这一次讽刺的是——
勒科尔尼自己在任期间还曾宣称要“彻底取消终身待遇”,并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
结果现在,他成了这条新规的第一个受益者。
“他亲手签下的法令,正好给自己留了十年福利。”
法国媒体调侃:“他离职比别人快,政策兑现也比别人早。”
专车、保镖、秘书:
一场提前兑现的“黄金退休”
除了秘书处,前总理还有一项颇具象征意义的待遇——公务用车和司机。
这辆车可以供他私人出行使用,以前是终身享有,如今同样被缩短为十年。
但这十年从什么时候算起?没错,从2026年1月1日起。也就是说,他的这份“汽车带司机套餐”,能一直享受到2036年。
再加上安全警卫服务——这项目前仍然是无期限提供,只要国家认为他有安全风险。换句话说,哪怕他只在总理办公室里坐了27天,也能十年如一日地坐上公务车、用上专属秘书、带着国家警卫出门。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酸溜溜地评论:
“如果法国政治是个剧场,那勒科尔尼的角色就像闪现上台、留下签名、然后终身领演出费的演员。”
再看部长们:
上班14小时,补贴三个月
相比之下,那18位“闪辞部长”虽然连办公室门都没摸热,也不会亏。
法国法律(1958年11月17日的条例,经2013年修改)明确规定:
所有政府成员在离职后,都可领取为期三个月的离职津贴,金额等于在任时的月薪。
这笔津贴没有任何“最低任职时长”的限制——只要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总统签署的任命法令里,就算履职。
换句话说,这18位“14小时部长”每人都能拿到约3万欧元的离职金。
三个月工资,换14小时工作。折算下来,他们的“时薪”高达2000多欧元。
当然,也并非无条件领取:
他们必须先完成财产申报(HATVP规定);
三个月内不能有其他收入来源。
举个例子:如果某位部长原本是议员,一旦重新履职议员职务,就不能再领这笔钱。
不过——别忘了,大部分部长本身就是政治圈老手,他们完全可以“暂缓复职”,先拿完补贴,再回岗位。法国网民笑称:“一边休假,一边领薪。”
这不是第一次“领得比干得久”
法国的政治史上,这类“超短任期+满额待遇”的情况并不少见。
2017年,拉斐尔·格卢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等四名部长因丑闻风波36天后辞职,依然照领三个月补贴;
2024年底,米歇尔·巴尼耶(Michel Barnier)政府辞职时,也出现过几位部长“在任不满一月”仍照领津贴的情况。
但像这次这样——政府存在14小时的,还是第一次。
法国网友在X平台上疯传一个段子:
“第五共和国最稳定的,不是政府,而是前政府的待遇制度。”
法律尴尬:
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政府
更魔幻的是:
从法律角度讲,勒科尔尼政府虽然已经辞职,但在总统任命新总理之前,它依然被视为“处理日常事务的过渡政府”。
这意味着——法国现在 technically(法律上)仍然有一个政府,只是一个没有权力、不能立法、不能批预算的“僵尸政府”。
这个“僵尸政府”能干的事情极其有限:维持秩序、确保公共服务运行、处理公务员调动,但不能发布任何具有财务或立法效力的文件。
偏偏这个节骨眼上,法国正需要敲定2026年度预算案。可勒科尔尼还没来得及把预算稿送进议会就闪辞了。
根据财政法(LOLF)第45条,如果预算案无法按时通过,政府可以通过特别法案“临时征税”,并按前一年预算“滚动执行”。换句话说,法国可能要靠“2025年旧账”撑完2026年的财政。
一位法国记者无奈地评论道:
“预算成了孤儿,政府成了幽灵,总统成了唯一还在岗位上的成年人。”
法国接下来怎么办?
如今,法国政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真空:没有总理,没有完整的内阁,议会又陷入僵局。
马克龙面前有三条路:
1️⃣ 尽快任命新总理,重新组阁;
2️⃣ 暂时维持现状,让过渡政府“撑一阵”;
3️⃣ 最激烈的选项——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
而在野党内部,已经有人要求马克龙“为政治瘫痪负责”,甚至喊出“辞职吧!”的口号。
有人说,这是法国的魅力所在——政治永远像一场戏,有戏剧、有荒诞、有优雅。
勒科尔尼的离职,表面上是一次失败,但在制度层面,却是对法兰西式官僚传统的一次生动注脚。
法国不是第一个出现“闪辞政府”的国家,但绝对是把这件事演得最精彩的。
短短14小时,留给后人无数段子:
“在任时间短,但待遇长;离职速度快,但手续全;一场政府的诞生与消亡,就像巴黎的一场骤雨——来得突然,走得优雅。”
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知识
法国现行的部长津贴制度,源自1958年戴高乐时期,初衷是防止前部长因经济困难被游说集团收买。
“前总理秘书处”每年花费国家约70万欧元。
截至目前,仍有7位前总理享受国家秘书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