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最近一期的广播节目《NY Future Lab》中,一群生活在纽约的Z世代年轻人,围绕“日本社会中是否正在扩散排斥外国人的氛围”展开了坦率的讨论。节目的主持人是一位长期研究Z世代的记者——シェリーめぐみ。她与年轻人们分享的,不仅仅是日本社会的变化,也夹杂着他们对美国曾经经历的联想。

节目的主题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是不是正在被讨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问,直接的契机是今年夏天参政党的快速崛起。美国媒体曾用“迷你特朗普”来形容党首神谷,理由是他公开发表的许多言论带有排外色彩,并且强调反全球化。这种画风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国颇为相似,让不少有日本背景的美国年轻人心头一紧。

他们说,真正担心的并不只是旅游中的一些小摩擦,而是“讨厌外国人”这种情绪,会从对游客礼仪的抱怨,逐渐扩散到对整个外国群体的否定。他们希望日本不要走上美国的老路——把各种社会矛盾的责任都推到移民身上,结果是让社会更加分裂。
讨论中,还有人提到,日本未来或许有两条道路:一种是更强调传统和保护,因而对外国人的接受度越来越低;另一种是像纽约那样尽量开放,鼓励多元并存。可现实情况是,日本社会普遍对急剧变化心存不安,对文化流失也存在强烈的焦虑,这些都会让“排外”成为一种容易被选择的情绪出口。
节目的这番内容,引发了日本国内舆论的复杂反应。SNS上的评论,既有认同,也有反驳。有人强调文化保护,认为“日本和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是一个建立在破坏旧文化上的新国家,日本不能学纽约”;也有人把矛头指向外国游客的礼仪问题,提到“明治神宫木制建筑被破坏”的新闻,认为是外国人缺乏基本的尊重意识。
还有评论者从政治角度切入,说并不是参政党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自民党一方面拼命吸引外国劳动力,一方面在海外大把撒钱,这才导致国内不满积累。也有人提醒,真正被讨厌的不是外国人本身,而是不守规矩的人——国籍从来不是决定性的标准。
不过,也有声音显得更悲观。“现在还只是停留在‘日本优先’的程度,可谁敢保证不会走到‘外国人滚出去’?到最后,也许真的只剩下日本人自己。”这种担心,透露出部分人对未来社会走向的深层忧虑。
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美国年轻人的担心和日本人的回应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前者担心的是排斥氛围本身,后者却更专注于眼前的礼仪问题与文化冲突。一个强调氛围感,一个强调具体行为,这背后其实是文化经验与社会背景的差异。
放在更大的背景里看,日本的确正在经历一个关键节点。单一民族国家在短时间内快速卷入全球化,这本身就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再加上政治力量的分化、文化理解不足,让矛盾显得更尖锐。对于今天的日本来说,如何在守护文化与拥抱多元之间找到平衡,是绕不开的问题。
或许答案并不在极端的一边。既不能因为个别游客的不当行为,就轻易将“外国人”贴上统一标签;也不能盲目否认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不安和担忧。外国人和日本人能否安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取决于双方都愿意投入更多理解和沟通。
这不只是一个舆论话题,更关乎日本社会的未来走向。战后日本能重新获得世界的尊重,靠的正是开明、宽和、友善与文明的姿态。如果有一天转向排斥外国人、只强调自身的优越,那种氛围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战前的老路。真正值得守护的,也许不是狭义的排外边界,而是战后日本所形成的那份开放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