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正在德国酝酿的教育与劳工警讯,正迅速引发各界震动。
在柏林的Brillat-Savarin职业学院——一所有几千名学生的公立职业学校中,约三分之一的越南籍学徒在入学不久后相继“消失”,既不返校,也不正式退学,更无人知晓他们的下落。

校董会成员、工会人士Sebastian Riesner描述这一现象时用了极为直接的一句话:“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哪里,也没有人通知学校他们离开了。”
这是零星个案吗?并不是。越来越多迹象显示,这或许是一个正在全国蔓延、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隐形迁徙问题。
他们不是偷渡客,而是“带签证合法入境”的青年
与传统印象不同,这些失联学生都持合法签证入境,拥有德国企业签署的培训合同,并被登记入职校体系。他们的目标行业包括酒店、餐饮、烘焙、护理和零售等劳动力短缺领域。
根据规定,他们在出国前必须提交语言证书,但许多教师发现,这些学生几乎听不懂德语,课堂难以进行,互动基本中断。语言疑点,也成为中介“造假运作链条”的一个关键破口。

一旦失联,他们会去哪?
目前尚无官方确认,但德国工会、教育机构和移民专家列出了高度怀疑的去向:
地下劳动市场 餐饮后厨、清洁、美甲店、廉价护理岗位,是最可能的接收地; 他们“具名在学”,实则进入灰色就业市场。
债务控制体系 越南本土中介往往索要高额手续费(1万至2万欧元甚至更高),不少家庭借贷送子女赴德。一旦落入债务与身份困境,学生对中介“唯命是从”。
性剥削或高强度非法用工 移民领域专家警告,部分失踪者可能被中介或介绍人二次转移,有人甚至被迫进入“看不见的行业”。
身份沉底,避开监管 因学籍仍在、签证仍有效,很多人不算“失踪人口”,无法被警方主动追踪。
Brillat-Savarin学校负责人透露,教师已完全无法正常教学,不仅语言障碍严重,许多学生对制度、职业和居留流程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有班级因大量缺勤难以排课。行业协会DEHOGA也承认,即使有意培训,这样的教学环境已“难以继续”。
更严重的是,类似情况不仅出现在柏林。在勃兰登堡、北威州、萨克森及巴伐利亚,都有培训企业反映“学生入境后一两周就消失”。

谁在操盘?
德国移民领域专家Mimi Vu警告,这是一个“跨国移工输出与债务控制链条”,核心在越南,由私人劳务中介操控:
他们制造语言证书、合同文件
组织签证流程
向家庭收取高额费用
将学生“批量输入德国体系”,再转移到灰色市场
部分工会人士直言: “这根本不是单纯培训,这是现代人口贩运的新外衣。”
德国食品与餐饮业工会(NGG)甚至使用了更尖锐的描述——
“一些机构操作手法与偷渡集团无异。”
眼下,有三个关键漏洞正在同时发挥作用:①招生中介不受德国直接监管 签证合法、合同齐全,因此校方和移民局难以拒绝入境;
②语言审核形同虚设 即使真实水平不到A2,也能拿到能通过签证的证书;
③“失联不违法” 学生如果不去上课,也无需向学校或移民局请假,只要合同未解除、身份未过期,就不构成“失踪人口”。

多方组织已提出系统性建议:
停止私人机构主导的海外招生
招募职训生必须由联邦劳工局(BA)直接负责
建立语言与出勤的强制追踪机制
对中介体系设立刑事监管框架
建立全国预警机制,防止黑工输送链扩大
截至目前,学校已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但由于法律尚未构建应对机制,追踪和干预的进展依然有限。
德国正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政府积极开放渠道引进护理、餐饮和制造业人才。但当政策遇到财力不对等的年轻群体时,漏洞、依赖和剥削风险迅速聚集。
来自越南的年轻人以“未来希望”进入德国,却在培训体系中“蒸发”,消失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使原本旨在补充劳动力的人才战略正变得失控。
教育界称之为“无声失踪”,工会称之为“剥削链条”,警方则被迫在无明确失踪报告的前提下被动等待。
可以确定的是,这并非个别事件,而是一场正悄然扩散的结构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