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以前的名字叫“Huang Xuncai”,标准的汉语拼音。而现在他的名字叫做“Lawrence Wong”,标准的新加坡式叫法…

他什么时候改的名?又为什么改名呢?
01
1971年新加坡推行汉语拼音
要求人们的英文名按照拼音来写
这就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1971年,新加坡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并于同年出版的华文第二语文小学课本采用汉语拼音,同时用“注音符号”给课文的生字注音。第二年,新加坡的语文课本便不再使用“注音符号”,只剩汉语拼音。

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于1958年,新加坡从1971年开始采用
自那时起,新加坡华文教师开始自发学习汉语拼音,各界人士也办起了拼音培训班,就连无线电广播都安排了拼音讲座…
自1973年开始,新加坡教育部就建议在籍学生或婴儿出生时,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书写英文名字,来减少方言的影响。

比如在此之前,你姓陈,英文姓氏就是按照不同地区的方言来写,有Tan(闽南、潮州)、Chan(广东)、Chin(客家)、Tang(福州)、Ding(福清)、Teng(闽北)、Chen(中国 )、Chern(台湾)等不同的方式。但在这之后,你就得姓“Chen”了。
1980年,这一方案在全国中小学正式实行。于是,黄循财的英文名字就成了“Huang Xuncai”。

02
李光耀推出“讲华语运动”
鼓励多讲华语,少说方言
还有就是1979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突然宣布要鼓励大家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为此专门推动了“讲华语运动”。
他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尽管在公共场所人们讲方言最为普遍,但如果家长愿意放弃方言以减少子女的功课负担,他们可以专心学习华语和英语。
而政府将下令全体公务员,包括医院和诊疗所的服务人员,特别是负责柜台的工作人员,必须用华语与公众人士交谈。

当时李光耀认为,每个人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孩子在学校要学英文,如果在家里、在社会上用方言,那么就不可能有余力学好华语。所有的学生英文名字后面,还要求必须加上汉语拼音。1979年10月30日,电视台为配合推广华语运动,推出了华语配音的电视连续剧《倚天屠龙记》。

03
新加坡放宽姓名规定
李光耀一家三代姓氏都不同
但方言在新加坡传播实在太久了,想要全部扭转为汉语拼音,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由于有很多人反对,再加上用拼音大规模替换街道名称、姓名、路牌、个人身份证、名片、公司等工作量太大,新加坡虽然官宣了使用拼音的政策,但实际生活中却是方言与拼音并行使用。

再到后来,新加坡政府放宽规定,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姓名拼写方式,包括方言拼音(如Wong)、汉语拼音(如Huang)或混合形式(如Lawrence Wong Shyun Tsai)。黄循财的名字,也就从“Huang Xuncai”变成了如今的“Lawrence Wong”。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家三代人,姓氏可能都不一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光耀一家:李光耀是Lee Kuan Yew,儿子李显龙是Lee Hsien Loong,到了孙辈却成了:李修齐(Li Xiuqi)、李鸿毅(Li Hongyi)、李绳武(LiShengwu)…

04
新加坡人该如何起名?
有这4种方式
以现在来说,新加坡孩子的姓名构成有4种方式:
拼音姓+拼音名
必须走国际化的路线呀,连理发师都知道给自己起个洋名叫Tony了,这方言的姓咋还叫的出口,现在大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起名了。
比如“冷门歌手”孙燕姿,原名Sng Ee Tze,后来改为拼音Sun Yanzi,歌迷们也更理解~
方言姓+方言名
一般比较传统的家庭会选择这样给孩子起名字。别管现在流行啥,我就觉得李二狗最好听!
方言姓+拼音名
名字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姓必须跟老爹保持一致。嗯,听说梓涵大火,就叫 Ng Zihan。
拼音姓+方言名
一般很少有家庭这样给孩子起名字,连姓都可以接受跟爹不一样了,名咋还保持乡土风呢。估计这样的名字风格有点类似于欧阳狗剩吧。
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通心粉们,你的名字有没有变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