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罗琳开撕艾玛·沃森!千字长文炮轰,称其无知又虚伪!

最近娱乐圈的瓜又热腾腾地上桌了,这次的主角是JK·罗琳和《哈利·波特》里的赫敏——艾玛·沃特森。艾玛公开表示希望能跟绝交多年的罗琳握手言和,表示即便观点不同,也不妨碍继续爱彼此。

可惜,这条路没走几步就撞墙了——罗琳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开火,态度相当坚决:“不接受你的好意。”短短几段文字,揭露了多年的真相......

罗琳开火艾玛,“她很无知”

如果你以为魔法只存在于霍格沃茨,那么最近的娱乐圈八卦可能会让你重新考虑:魔杖不在手,舌头也能开出咒语。罗琳的回应长文中,把她和艾玛多年的恩怨说得一清二楚,而且答案很简单:不原谅,也不和解。

首先,罗琳开篇就摆了一个底线:她承认艾玛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别认同观念,这在法律上受保护,也不希望任何人因此遭受暴力或失业。然而,她觉得艾玛和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哈利波特的饰演者)曾经似乎认为——因为一起拍过电影,他们就有权在公共场合批评她的观点。

事情源于2020年,那年罗琳甩出一篇长文,直言“生理性别不可改变”,并强调单一性别空间的重要性。她提到自己曾是家暴和性侵幸存者,因此特别担心女厕和更衣室的开放会让女性失去安全感。文章一出,她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演员们立刻反击:“赫敏”艾玛·沃特森隔天就发文力挺跨性别群体,“哈利”丹尼尔·拉德克利夫也不甘示弱发文支持。

罗琳回忆起那些年,她对这些年轻演员有着难以割舍的保护欲:“当你从小看着他们长大,很难抹掉那种关心和保护。直到最近,我都记得他们在片场紧张忘词,需要有人温柔带着走戏。”她甚至透露,多年来自己一直拒绝在采访中点名批评艾玛,“不想害她被舆论追杀”。

但是最让罗琳生气的不是意见的不同,而是所谓的关心。艾玛曾托人转交一张手写便条,只写了一句:“我很抱歉你正在经历这些。”看似善意,但当时罗琳正遭遇死亡威胁、暴力威胁,安保全面升级,家人安全堪忧,而且艾玛一直有她的手机号,为啥要这样悄悄地联系?

再加上2022年BAFTA颁奖礼上,艾玛直接高声宣称“我支持所有女巫”,在罗琳看来,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虚伪。

除了事件本身,罗琳还把矛头指向艾玛的人生经历:她认为艾玛非常“无知”,从未经历过没有财富和名望的成年生活,对现实理解有限。而她自己14岁时生活贫困,写《哈利·波特》时也远非富翁。正是这种经历,让她对社会敏感度更高,也更在意某些看似善意的行动可能践踏没有特权的妇女和女孩的权益。

最终,罗琳明确表示:她不会轻易原谅艾玛和丹,因为在她看来,两人不仅和自己意见不同,而且还各种背刺,多年来一句解释都没有,现在凉了就出来旧事重提想和解?门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罗琳会说艾玛“有点不谙世事”、没被生活狠狠教训过?大概是因为她从小走在精英路线,少年成名,一部戏就吃了好几年的人气红利。

艾玛出生于1990年,诞生地是巴黎。五岁以前,艾玛一直住在巴黎近郊的拉菲特地区;父母在她五岁时离异,随后她随母亲和哥哥搬回英国,定居牛津郡,周末常去父亲在伦敦的家里玩。

入学历程也走得挺规范:搬到牛津后先在龙校(The Dragon School)读书,直到2003年,之后进入海丁顿学校(Headington School)。中学毕业后她曾休学一年;从2009年2月起开始拍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下两部),但她始终表示不打算放弃学业,后来选择去了美国的布朗大学就读。

2011年3月,在布朗学习大约18个月后,她宣布将推迟一到两个学期;当年(2011–12 学年)她作为访问生回到牛津大学的伍斯特学院学习。最终,2014年艾玛从布朗大学毕业,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到了2023年,她又回到牛津,进入玛格丽特夫人学院(Lady Margaret Hall)攻读创意写作硕士。

这些学校个个都有来头,下面我们聊聊它们的背景和特色。

The Dragon School

在英国的教育版图上,牛津不仅是学术圣地,还藏着一所颇具传奇色彩的学校——The Dragon School(龙校)。名字听起来像奇幻小说里的魔法学堂,实际上,它是一所位于牛津的顶级预备学校。

龙校最初创立于19世纪末,起初只是个小型的教育实验,如今却发展成英国最具声望的私立小学之一。它不像一些传统老牌寄宿学校那样严肃古板,反而以鼓励孩子们自由发展、发现兴趣见长。学校氛围轻松而多元,艺术、体育和学术都被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这里的学生很小就能接触戏剧、音乐和运动,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也让龙校为英国输送了不少各领域的佼佼者。

翻开龙校的知名校友名单,可以说星光熠熠:作家约翰·贝杰曼(John Betjeman)、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演员休·劳瑞(Hugh Laurie,没错,就是《豪斯医生》里的那位)、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系列作者)……每一位都在文化或艺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份耀眼名单里也有艾玛·沃森。艾玛五岁随母亲和哥哥搬到牛津后,就进入了龙校学习。龙校重视表演与艺术的氛围,让她有机会在舞台上尝试角色扮演和戏剧训练。更巧的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试镜——也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赫敏·格兰杰的角色甄选——就在龙校的体育馆举行。

回过头来看,龙校的特别之处或许就在于它并不局限于“学术机器”的培养,而是真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能发现天赋、尝试新事物的舞台。有人在这里找到文学之路,有人走上荧幕,而艾玛·沃森的故事则完美体现了龙校“全能培养”的教育理念。

正因如此,龙校在英国教育界的地位,一直稳居“既能读书,也能追梦”的榜单前列。

Headington School

这所成立于 1915 年的私立女校,坐落在牛津市中心不远处,环境优美,校园里绿树环绕,建筑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感,堪称牛津教育圈里一颗闪亮的明珠。

海丁顿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全面发展”。在这里,女孩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刷分,还要在艺术、体育乃至社区服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学校以小班教学和完善的导师制度著称。

艾玛·沃森从龙校毕业后,就进入了这所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虽然她当时已经凭借赫敏·格兰杰的角色成为家喻户晓的“小明星”,但她在学业上依旧保持着令人惊叹的自律和成绩。在片场,她和同伴每天都要接受长达五个小时的辅导课,以确保学习进度不掉队。

她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2006年,年仅 16 岁的她参加了10 门GCSE 考试,交出了不错的答卷:8 个A* 和2 个A。接着在2007 年,她又报考了英语、地理、艺术和艺术史四门AS 水平课程。第二年,她决定放弃艺术史,专攻其余三门,并且每门科目都拿到了A 成绩。

在知名校友方面,海丁顿学校同样拥有一长串耀眼的名单。除了艾玛·沃森,学校还培养了奥运划船冠军、艺术家、作家等各类人才。其赛艇队在英国全国范围内名声赫赫,这也进一步说明,海丁顿不仅仅是一所注重书本成绩的学校,它塑造的是全面发展的女性精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丁顿学校给了艾玛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让她在演艺事业的繁忙和学业的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她既能在片场完成赫敏的台词,又能在教室里交出漂亮的答卷,这种双轨模式并不是每个少年演员都能坚持下来的。

虽然艾玛如今的事业已经不复当年热度,舆论风向也不总是友好,但她的教育背景依然是她人生中一张不可忽视的底牌。无论是龙校给予她的舞台感,还是海丁顿学校和布朗大学带来的学术积淀,都让她在演艺圈之外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也是英国私立教育的一大特征:它并不是只培养某一种类型的人,而是试图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在这些学校里,孩子们既要会读书、写论文,也要敢于表现、勇于探索。学术、艺术、体育齐头并进,让学生在各个维度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相比单一的分数导向,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更能激发潜能。

当然,英国私校的门槛和费用让人望而却步,但不可否认,它们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在各领域都能独当一面的精英。或许这就是英国教育的魅力所在——哪怕舞台的聚光灯熄灭了,一个人依旧能拥有独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