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陷入就业困境:裁员潮与人才荒的双重考验

近日,德国就业市场不断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

博世(Bosch)计划裁员1.3万人,汉莎航空宣布削减4000个岗位,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ZF)也准备进行大规模裁员。

过去几个月,各大企业接二连三推出“节流计划”,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机械制造业,裁员潮一波接一波。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生计受威胁,对国家而言,则预示着经济支柱领域正在遭受侵蚀。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幅看似矛盾的画面正在上演:德国企业一边大规模裁员,一边却在苦苦寻找专业人才。根据数字协会Bitkom的估算,目前德国缺口最大的职业是IT领域,大约有10.9万个岗位亟待补充。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劳动市场经济学家霍尔格·谢弗(Holger Schäfer)指出,招聘难题日益突出:“职位公告的数量有所下降,但招聘周期却在拉长。”数据显示,从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一份岗位平均需要168天才能成功招到人,比上一年还多出11天。换句话说,技能短缺的压力并未消失。

导致当下裁员潮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结构性转型。谢弗分析说:“机械制造与汽车制造业曾是德国繁荣的支柱,如今却在流失大量岗位。这不仅削弱了就业市场,更动摇了我们经济模式的根基。”德国在软件、金融等服务业上缺乏优势,长期高度依赖工业制造产品,一旦工业动摇,其他领域难以填补空缺。

外部冲击也让情况雪上加霜。俄乌战争推高能源价格,疫情则曾重创工业链条。但专家更担忧的是“内部病症”:繁琐的官僚体系、高昂的税负、政策执行不力,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扩张计划受阻。“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设置的障碍。”谢弗直言。

从宏观数据上看,问题似乎还没有严重到“危机”的程度。德国的失业人数自三年前起缓慢攀升,目前超过300万人。但与2003年相比,当时失业人数还要多出100万。甚至在2025年8月,失业数字出现了39个月来的首次小幅下降,9月的数据也可能略有改善。

然而,这些微小的波动并不能掩盖背后的长期风险。就业与失业曲线看似在横盘,但并未出现新的增长动能。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数百万婴儿潮一代即将退休。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未来15年里,将有约1340万劳动人口步入67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几乎占当前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年轻一代的规模远不足以填补这一缺口。这意味着,德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将持续缩减。

雪上加霜的是,鼓励提前退休的政策进一步减少了劳动力供给。许多老员工选择提前、无扣减地退休,减少了本就紧张的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尽管德国的移民政策相对开放,但实际操作中,签证流程缓慢、外管局积压严重,使得海外人才引进步履维艰。

出路在哪里?

诊断已经明确: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德国可能陷入长期就业危机。专家给出的应对路径包括:

加快签证与审批程序,简化人才引进渠道

减少官僚主义负担,释放企业投资活力

制定激励措施,让年长员工愿意延长工作年限

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降低兼职比例

针对紧缺行业加大再培训和技能提升投入

推动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

现任总理梅尔茨(Friedrich Merz)领导的政府已经推出了部分改革措施,比如通过“活跃养老金”鼓励老年人继续就业,并考虑调整提前退休制度。同时,政府承诺减税、精简流程,并加快专业人才移民审批。

然而,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措施远远不足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在每周最高工作时长的辩论上,政界和工会仍然分歧严重,显示出问题的紧迫性还没有真正进入决策层的核心议程。

德国经济与就业市场正站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传统工业的裁员潮,一边是新兴行业的用工荒;一边是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结构性收缩,一边是改革措施的缓慢推进。如果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德国不仅会在就业上陷入困境,更可能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失去优势。

眼下的数据或许还不足以引发恐慌,但暗流已经涌动。德国社会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在老龄化和全球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保持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