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解释 “为什么中国人往往显得格外强势”

近日,日本媒体《周刊现代》刊登了一篇关于中日文化差异的报道。文章以“在满员电车里吃东西”“十人中只有两人能升迁”为切入点,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显得格外强势。报道不仅列举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还追溯到教育、社会竞争等背景,让日本读者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在东京的电车上,当遇到几位中国游客大声说话,不少日本人可能心里都会忍不住嘀咕:“怎么会这么吵呢?”这种小情绪放在如今的双边关系背景下,就更容易被放大。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背后其实藏着两种社会节奏的差别。

这篇报道的采访编辑提过,最近他在读完一本《真正的中国》后才意识到:以前从没认真想过,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些在日本人看似“突兀”的习惯,他们的逻辑是什么?他们成长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当渐渐理解这些背景后,日本人本能涌起的抵触感,也就慢慢淡下去了。

《真正的中国》的作者近藤90年代去的中国,后来在北京大学留学。那时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中国真的太大了”。当年日本棋手羽生善治在北京下竜王战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酒店出门,本来地图上看两条街外就是大广场,结果走了很久都没到。他只能感叹,“这地方的尺度太震撼了”。这样的对比,简直就是两国差异的缩影——中国国土是日本的26倍。

日媒解释说,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口众多竞争自然也就残酷,以高等教育为例:东大和北大一年都收大约三千人,但算上人口比例,中国学生的入学难度是日本的十倍以上。工作岗位也差不多,公务员十人里也就两人能升职;上班也一样,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之间,大部分人就会离职,只有少数优秀骨干留下。

所以,在大国社会可没有日本那种“慢慢熬资历”的空间,而更像一场提前上演的淘汰赛,所以年轻就是价值,年轻就是效率。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下,很自然地延伸到了日常。

作者近藤在地铁上就遇到过:座位刚空出来,他正想坐,突然一个包飞了过来。原来是一位外地打工的女性丢的,她立刻跑过来坐下来,周围人都习以为常,对中国人来说,这就是生活逻辑:机会稍纵即逝,必须果断出手。

有日本读者问,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人总是要紧绷着?其实未必,只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就像呼吸一样,不会觉得奇怪。

说话声音大,也是同样的逻辑。中文声调复杂,如果不张大嘴、不提高音量,就容易听不清。再加上从小就被教育“说话要响亮才算自信”,这种习惯就这样延续下来,哪怕是在公共场合也不例外。

反观日本情况完全不同,岛国的环境让社会更强调秩序和稳定。年功序列告诉人们:按部就班也能过上安稳日子(人均职场收入可拿3亿日元)。于是克制、不打扰别人,就成了行为准则。电车里保持安静,不仅是礼貌,也是默认的社会契约。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在日本,安静是常态;在大国,声音洪亮是理所当然。日本人觉得车厢里有人吃饭团有点失礼,而在大国,只要没有直接妨碍别人,没人会在意。

日本妹子在电车吃东西

说到底这些差异并不是“谁文明谁落后”的问题,而是各自社会的习惯不同。所谓日本人看来的中国人“强势”,源自资源有限和竞争的压力,自古以来皆如此;日本人的“克制”,来自对秩序的依赖和集体氛围的约束。

理解了这一层,就不难发现:所谓“国民性”,并不是简单的性格标签,而是土地、历史、语言、制度一代代叠加的产物。大国的农耕文明让人们习惯争夺有限的机会;日本是个岛国,自古灾害不断,人们必须依赖群体、秩序实现共存。不过想想岛国四面环海,要是土地没有作物,打渔就行了,这点压力似乎比我们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各国人的性格与习惯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如果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来比喻,大概会更容易理解——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们必须更强调自我表达,也更善于把握机会,久而久之,这些特质便沉淀为一种群体习惯,被一代代延续下来,所以相比日本人,单个的中国人更富有竞争力,放到日本简直是“降维打击”。

小编尽量写的委婉一些,但这正是千年下来环境与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需要个过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