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来日本的中国人里,获益最大的并不是拿到身份留下来的人

三十年前,日本还处在经济巅峰,人均GDP比美国还高。去日本打工几乎成了很多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候上海的工资,一个月也就一百来块,而日本哪怕是餐馆洗碗、工厂流水线,月薪都在三十万日元以上,折合下来比国内高出上百倍。

有人一心想留下,不惜通过结婚或者做最辛苦的低端工作,熬到拿到身份,最终融入当地社会,换来一份安稳的生活;也有人算得很明白,只打算把日本当跳板,咬牙干上三五年,攒下一笔钱立马回国。

要知道,1993年上海人均月工资大约只有四百多元,当年漕溪北路楼盘的广告价是一平方米980元。一套30多平的小户型要两三万块,普通两居也不过十几万。而彼时在日本,一个普通工薪族月薪在三十到四十万日元之间,两年下来,即便扣掉生活开销和税费,仍能攒下三四百万日元,折算成人民币二三十万。这笔钱拿回国内,完全可以买下一套上海住宅。换句话说,在日本拼命打工两三年,就能完成国内工人要二三十年才能积攒到的财富。

后来事实证明,那些及时抽身选择回国(2011年前回国)的人,几乎等于坐上了财富的电梯。中国在08年后进入了人类历史罕见的发展期,经济腾飞,房价一路飞涨,要是当年随手买的两套房,如今足以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而那些留在日本的人,虽然身份稳了,生活安定,却依然只是日本社会的普通一员,财富的积累早已被远远甩开。

更讽刺的,是另一类故事。有人当年卖掉北京的一套房,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去了美国,以为刷盘子、干苦力几十年能攒下一笔养老钱。结果几十年过去,省吃俭用带回国的积蓄,却连北京的一间厕所都买不起。

日本的打工潮也好,美国的刷盘子故事也罢,说到底都是同一个道理: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最重要的是看准方向,日语里有一句话,“住めば都”,意思是住久了哪里都能成为家乡。

但放在那一代人的选择里,更真实的说法或许是:“お金を儲けば都”,哪里能赚钱,哪里就是好地方。家乡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给家人一个更好未来的底气。这个故事到今天仍然有启发:努力当然重要,但选择的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