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演讲信息量爆炸,大骂法拉奇,永居5年变10年板上钉钉?

去年,基尔·斯塔默和他领导的英国工党,以411个议会席位、174席的绝对多数,风光入驻唐宁街10号。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在保守党执政14年后,工党将至少主导英国十年,有足够时间推行其治国蓝图。

然而,政治蜜月短得令人措手不及。最新民调显示,这位曾被视为“国家新希望”的领袖,竟成了英国“有史以来最不受欢迎的首相”。今天,在利物浦的工党代表大会上,斯塔默进行了一场54分钟的演讲——他将矛头直指异军突起的改革党及其领袖奈杰尔·法拉奇,试图重新夺回话语权。

BBC

与此同时,工党内政大臣沙巴娜·马哈茂德公布了更具争议性的政策:合法移民若想获得英国永久居留权,必须证明自己为社区做出了“贡献”。

1

斯塔默的宣战:体面还是冒险?

在今天的演讲中,斯塔默把英国比作站在岔路口的旅人:一边是“体面”,一边则是“分裂”。为了强化对手的形象,他直接把改革党领袖奈杰尔·法拉奇点名为“英国复兴的敌人”。然后甩出一句颇为尖锐的质问:“你上次听到法拉奇说英国的好话是什么时候?他根本说不出来,因为他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国家。”

这一击带着火药味,却也成功点燃了会场情绪,掌声瞬间盖过了此前一个月里因辞职与低迷民调带来的阴霾。至少在舞台灯光下,斯塔默赢回了一点喘息的空间。

不过,掌声的热烈并不意味着党内就此铁板一块。事实上,工党的内部矛盾此刻反而被放大了。斯塔默把改革党的移民政策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这立场虽能在部分选民中博取掌声,却也让一些党内重量级人物颇为不安。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第一时间就泼了冷水,他强调自己不会使用“种族主义”这样的字眼,还直白表示:“我不会把法拉奇或他的追随者称为种族主义者。”

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则完全不认同汗的谨慎。她在接受采访时干脆地说:“很难得出别的结论。他言行里的许多东西,都和种族主义挂钩。” 就这样,工党高层内部的态度分歧瞬间被摆在了台面上,也把斯塔默的两难境地暴露无遗。要么走强硬路线,争取那些被改革党吸走的传统工党选民;要么安抚自由派支持者,避免被指“向右转”。无论哪条路,都充满了风险。

斯塔默自己似乎也很清楚这种张力。他在演讲里承认,左翼必须接受某些“令人不舒服”的政策选择,尤其在移民问题上,否则很难在选票大战里存活下来。与此同时,他也没有粉饰未来的经济困难,直言十一月预算里会出现“痛苦的增税”,政府不能幻想“躲开现实”。

在具体政策上,他提出了一些看似“稳健”的调整。比如,他放弃了“让一半年轻人都能上大学”的目标,转而强调三分之二的年轻人要么继续深造,要么走向被称作“黄金标准”的学徒培训。

医疗体系方面,他则抛出了“在线医院”的构想,打算借助技术减轻NHS漫长的候诊压力。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政策能否真的安抚焦虑的民心。毕竟,英国眼下的不满情绪,不只来自移民或公共服务,还有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和信任感的流失。

斯塔默的策略似乎是一场豪赌:一边痛斥改革党的危险,一边推出务实但不太光鲜的政策,试图告诉选民“我才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人”。然而,赌注之大就在于,如果这些政策无法在短期内带来看得见的改变,那么“分裂”的声音反而会更响。

2

永居门槛:工党与改革党的移民对决

在斯塔默高调发表演讲的同一时间,内政大臣沙巴娜·马哈茂德也在工党大会上放出了重磅政策:英国的移民制度要重新洗牌。

马哈茂德提出的方案强调,合法移民想要拿到英国的“无限期居留权”(ILR),就得先满足一串硬指标:英语要说得利落,不能有犯罪记录,还得在社区里贡献一份力量,比如志愿服务。

换句话说,身份不再是自动升级的“时间游戏”,而要靠“成绩单”说话。她在讲话中强调:“在这里生活的前提,就是对这个国家有实际贡献。”

与此同时,移民申请失业救济的资格门槛也被抬高了,从五年拉长到十年。对于那些被认为技能突出或者有显著贡献的个案,工党倒是留了一扇提前落户的“侧门”。

为了给政策增加说服力,马哈茂德特意把自己家庭的故事搬上台面。她讲到父母初到英国的经历,还回忆起小时候在自家小店柜台后被盗的插曲。

如果说工党的版本是“贡献型积分制”,改革党的提案就是“彻底断根”。他们公开宣布,如果有朝一日赢得大选,将直接取消移民的永久居留权。移民只能每五年重新申请一张条件更苛刻的签证,ILR(无限期居留)这个制度将被彻底废掉。

工党立刻抓住这一点进行反击,称这意味着“几十年来为英国辛苦奉献的工人,可能被赶走,和家人被生生拆散”。

两相对比,工党强调“贡献与融合”,改革党则直接否定“永久安身”的可能性。两种路径背后,正是英国社会在“移民能否真正融入”这个问题上的撕裂。

此外,新版移民规则也加入了一些“技术升级”。比如,离境时间的计算方式有所变化:2024年4月11日之前的出境记录,总体不得超过548天,单次离境不得超过184天;而在此之后的新标准更为严格——任何连续12个月里,离境不能超过180天。

对于过渡期申请人,也设立了缓冲:2025年7月28日(含)之前递交的永居申请,依然适用旧版规则。与此同时,语言要求也提高了:申请人必须在两年内通过英语B1水平的口语与听力考试。

更重要的是,英国在未来可能将推出全民数字ID。

当然了,这些政策离完全敲定外加执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此之前如何规划,大家可以看下我们的解读:

移民议题之外,财政问题同样是这次大会的潜台词。斯塔默在演讲中承认,痛苦的增税已经迫在眉睫。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更是直白,英国财政眼下面临着约300亿英镑的缺口。她虽然坚称不会提高所得税、国民保险和增值税,但所谓“不加这里,就得加那里”,总得有人买单。

移民问题让斯塔默的平衡术更显微妙。一方面,他要安抚那些担心移民“抢走资源”的传统工党支持者;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工党核心价值观被掏空。要知道,多元文化和承诺可是工党身份的一部分。

他的回答是双轨制:既承诺要“全力守住边界”,同时又强调英国历来是一个“开放、宽容、慷慨”的地方。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既要“硬”也要“软”,既要展现铁腕,又不丢掉温情。

问题在于,这样的平衡能否说服选民?对部分人来说,这是务实;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模糊和骑墙。

无论是斯塔默的“岔路口”比喻,还是马哈茂德的“贡献型移民”提案,都在提醒人们:英国的政治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再定位。工党试图展示的是一种“不怕现实的理性”:既承认资源有限,又不放弃包容与理想。改革党则选择更直接的语言:要么彻底改变规则,要么离开。

这两种叙事的较量,注定会在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年里持续上演。而在夹缝中的斯塔默,需要同时安抚焦虑的基层选民,维持党内的团结,还要展现他所谓的“复兴蓝图”。

说到底,这一切都还是那个老问题:在掌声散去之后,选民真正关心的是能否在医院排队少一点、账单压力轻一点、社区治安好一点。如果工党的政策不能迅速在这些具体层面上见效,那么哪怕口号再漂亮,也难以抵挡改革党“简单粗暴”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