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今天的吃瓜吐槽要从一辆新车说起。
最近在慕尼黑的车展上,雷诺Clio闪亮登场,宣传口号震天响:“最高配备29项最新一代驾驶辅助系统(ADAS)!”
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

可是站在展台外的Jean-Luc,却皱着眉摇摇头。
他是一位自称来自“婴儿潮一代”(boomer)的六旬大叔,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脚踩一双干净到能当镜子的白色Adidas。
他咂咂嘴,说了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 “在我看来,这不是29个好处,而是出现29个额外故障的理由。”
于是,这位大叔果断转身,去看隔壁的达契亚展台。理由也很直接:“少点电子设备,坏得也少。”
他说完,还朝不远处的丰田展位投去期待的眼神。

其实不只是大叔烦。
Nicolas,一个四十来岁的上班族,晒得黑黑的,穿着一身裁剪合身的西装,开着一辆亮闪闪的DS7,原本打算带家人去度假,却被汽车的“任性”彻底打乱。
车上各种灯光警示一齐点亮,场面堪比十二月的圣诞树:“整个仪表盘闪啊闪,就像我在七月开着圣诞彩灯巡游。”
他无奈地笑了笑,但笑容背后是血压飙升。
更折磨的是,和车载电脑对话、尝试安装更新,简直是一种折磨。
“我签合同买的是辆车,不是飞船!我又不是托马斯·佩斯凯!”
——这句话让他在朋友圈收获一堆哈哈大笑的表情,但笑完后,谁都知道那种黄昏时分在高速路边对着屏幕发呆的心酸。

KPMG汽车专家Nowicki分析得很透彻:
“法国人对电子化的不满是真实存在的,车企可能真的走得太远了。
尤其是取消了太多物理按键。比如调节座椅位置和温度,需要通过中控屏幕来操作,这对很多人来说一点都不直观。”
事实上,这些年来软件已经全面占领了汽车:从信息娱乐系统到发动机管理单元,甚至包括雨刮器。
当然,很多年轻人乐在其中:“我可以用CarPlay听Spotify、开Waze导航,好酷!”
可年纪稍长的驾驶员却一脸抓狂:“就不能给我留个旋钮吗?!”

要说最受伤的,还得是修车行的“老派”修车师傅们。
比如,Gilles。他在诺曼底开了35年的修车铺,就摇头感叹:
“很多原本很基础的零部件,现在都整合了高科技元素。前保险杠里有雷达,后保险杠里有倒车摄像头。而保险杠上最容易发生小撞击,而现在这意味着必须更换一个高价值部件。”
也就是说,修车账单,就像魔术一样,把钱包变空。
而这正是Andre的遭遇。这位退休的巴黎老人开着一辆达契亚Duster,这车的的倒车摄像头报警器坏了,每次倒车时,都会不停发出“哔——”声,好像马上要撞到东西。
修理费一问,贵得离谱。
老人想了想,干脆忍了:“反正只是吵点,能开就行。”
于是,他的日常就是:停车场里,车一倒,雷达就像开演唱会。周围人都投来异样的目光,而他只能尴尬地挥挥手:“别担心,这只是我车在练声。”

还有Florian,40岁,开着一辆雪铁龙C3。
某天,他车的盲点监测系统坏了。
他气得直翻白眼,但最后自我安慰:“没关系,我像驾校教的那样——扭头90度看就行。”
虽然嘴上硬撑,但他心里还是憋了一股气:“花大价钱买的新车,结果功能没了个把,还得靠老办法。”

如果说这些小毛病还算能忍,那接下来这个数字能让人彻底目瞪口呆。
如今,从最常见的系统(电动车窗、中控锁)到最新的功能(车道保持、自动泊车),都需要依赖控制单元,它们的数量在过去几年大幅增加,代码行数也随之暴涨。
举个例子,2020年上市的一款汽车,平均包含2亿行代码。相比之下,一架波音787客机只有600万行。
也就是说,你的车上装的代码,比一架大飞机还要多几十倍。
而到203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翻到6亿行。

有些人干脆看开了。
Sylvie是一位热爱冒险旅行的女士,她皮肤晒得布满皱纹。她穿着登山鞋,走进雷诺展厅,看着一辆全新的电动版4L,眼睛瞪得大大的,笑着对销售员说:“我逛车展,就像别人逛商场。”
她很懂机械,爱修车。但坦言如今的汽车,她根本没法自己修理:
“如今引擎盖下面的世界,已经不是普通人能碰的了。电线、电路、芯片,哪里还有机械的美感?”
她最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我梦想有一天,能买到一辆‘0%电子’的车,就像超市里的0%脂肪酸奶。”

其实,专家们也提醒:别误会,汽车的机械故障并没有比过去更多。
AutoDistribution维修服务负责人Matthieu Savary确认:“过去20年,汽车在机械方面的整体可靠性是提高的。”
可电子设备无处不在,也带来了大量小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总是致命故障,但会让车辆进入“降级模式”,触发各种警示灯,制造不断的焦虑。
然而,现代司机们的烦恼,恐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