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位于巴黎南郊Cachan的EPF工程师学校校园里,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灰白色的教学楼上,几位新生提着书包,踏入这片他们即将奋斗三年的小天地。
如果仔细看,你可能会发现,人群中女学生的身影比往年多——她们中有一部分,是通过EPF推出的Parity Labs项目进入学校的。
这是法国少有的,为女生专门保留名额的工程师录取实验,也是社会关注性别平衡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个项目是什么,怎么专门为女生设置?别急,咱们一点点来了解。

EPF的这一举动源自一个让人有些心酸的现实:在法国工程师教育领域,女生始终是少数。
过去十几年,工程师学校女生的比例徘徊在29%左右,几乎没有明显上升。很多学校都想办法招募女生,却往往收效甚微。
于是,EPF决定自己动手,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这个项目是在2024-2025学年试行的,开放初始,只有50个名额。可以说,这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水。
结果出乎意料:申请人数远远超出预期,学校不得不考虑扩大规模。于是,EPF宣布,从2026年起,将在Parcoursup平台上为女生保留100个名额。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些名额从哪来?学校也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这100个名额是额外增加的,不会减少男生的录取机会。

学校校长、法国工程师学校校长会议(CDEFI)主席埃马纽埃尔·杜夫洛(Emmanuel Duflos)出面解释说:“法国缺少工程师,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已经尝试了很多方法,但女生的比例长期停滞不前。如果不改变思路,这个问题要解决很慢。所以我们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看来,在推出这个方案前,还有许多其他尝试,只是效果不明显。于是,针对性项目出炉了。
Parity Labs的设计理念也很有趣。它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一套非竞争性的选拔流程。

女孩们的申请会依据学业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实际能力考察:分析问题、团队协作、案例研究。
学校还安排了与候选女生的交流,了解她们的兴趣和动机。因为,学校完全清楚女性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工程学。“从一年级开始,社会就让女孩觉得自己不如男孩,其实她们完全有能力做工程师。”
通过这样的方式,EPF希望让女生在一开始就感受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排挤在外。

最重要的是,被录取的女生会进入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工程师课程体系,毕业后获得同样的工程师文凭。而在课程之外,EPF还为她们设计了额外辅导。
课外辅导很有针对性。那是为了帮助她们识别和应对社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理解在工程学领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这些课程不是让她们与众不同,而是提供支持,让她们在面对挑战时更自信,”杜夫洛说。

同时,正如上文所说,学校特别强调,这些女生名额是增加的,而非替代男生名额。
面对那些指责“歧视男性”的声音,杜夫洛不以为然:“我们还增加了总体录取人数呢,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对男生不公平’”。
学校希望,这一模式能够成为示范,让更多工程师学校参考并采取类似措施。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体系一直面临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女生大约只占全部学生的三分之一,而部分热门专业的女生比例甚至不足20%。
或许,你也听过类似的话:“男生应该学理科”、“女孩学文科挺好的”……也许很多都是无心之言,但这也反映了社会观念的现状。
许多专家指出,从小学开始,社会和教育环境就对女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和科学能力被默认是男生的强项,女生则更容易被引导进入文科或艺术方向。

所以,EPF转变理念,直接从根源入手:在录取环节为女生保留机会,并通过课程辅导让她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和支持。
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个招生政策,更像是一次教育社会实验。
鼓舞人心的是,这一举措间接推动了申请总人数增长,今年申请人数比去年增加了约5%。

杜夫洛校长坦言,他希望更多学校能够采纳类似做法,“我们的法律地位允许我们这样做,但如果其他学校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会非常高兴。”
对于EPF来说,这不仅仅是招生政策,更像是一场教育文化的尝试。学校想通过实际行动,让女生在工程学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被性别刻板印象压制。

阳光洒在校园的教学楼上,女孩们背着书包,走向各自的课堂。她们之中,有通过Parity Labs进入的,也有传统录取方式的。
无论哪一种,她们都将在未来三年里,接受同样严格的工程学训练,面对实验、设计、项目和团队挑战。
这一次,不再只是统计数字的变化,而是真实的人走进校园,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工程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