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莎玛丽丹百货(La Samaritaine),很多巴黎人都会微微一笑,说一句:“那可是有情怀的地方。”
创建于1870年,她不是一般的百货公司,而是巴黎上流社会“逛街圣地”的鼻祖。
这位“百货老贵妇”从前是普通市民买内衣、买伞、买茶壶的地方,后来被LVMH收编,摇身一变成为奢侈品买手的天堂,门口就是塞纳河,景色浪漫到可以直接求婚,2021年,经过16年闭店+翻修,她重新开张,并再次巴黎人为之疯狂。

而正是在这么一家“优雅得像喝香槟都要预约”的地方,最近摊上了件大事。
不是打折季,也不是时尚秀,而是“因为装了摄像头而被罚款”的翻车现场。
2025年9月18日,法国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CNIL)忍不住了,端出大杀器:一纸处罚决定 + 10万欧元罚款,直指莎玛丽丹百货——因为他们在员工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储物区偷偷装了摄像头,还带麦克风。

这不是普通摄像头——它们被伪装成烟雾探测器。
于是,一个本来该守护“人身安全”的装置,摇身一变成了监听器、摄像头、记录器、隐私终结者。
当员工走进储物间,谁也没想到——他们不仅在上班,还在被“拍纪录片”,而且是无版权、无剧本、无预告片的那种。
至于为什么要做伪装,还得慢慢说。
时间回到2023年8月。
彼时,莎玛丽丹百货表示,最近库存被偷得有点频繁,干脆装点摄像头压压场面。
但!正常摄像头可能太“显眼”了,会吓跑“嫌疑人”?

于是,聪明的管理层决定——让摄像头“换个身份”:乔装成天花板上的烟雾探测器,谁能看得出呢?
不仅拍得清,还能录音!员工的一举一动、交谈内容,全都被“悄咪咪”收入记忆卡。
当然,这些都没有告诉员工,也没有告诉数据保护专员,也没做隐私评估,更别说什么GDPR合规分析了。反正摄像头藏好了,大家也不会发现,对吧?
错。
几周后,有人注意到储藏室里的“烟雾探测器”有点不对劲。怎么这玩意还带个小镜头?还发红光?
一查不得了,摄像头!录音!“这不是探测烟雾,是探测八卦!”

员工怒火中烧,事情逐渐传开。
到了2023年11月25日,经过媒体Médiapart报道曝光,全法国都知道了这个“百货公司隐藏摄像头门”!

几天之内,CNIL就收到了举报投诉,迅速派员上门调查。查完之后,一句话总结:莎玛丽丹百货,把隐私当儿戏了。

2025年9月18日,法国CNIL发出正式裁定:
“莎玛丽丹百货在未通知员工、未告知数据保护专员、未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暗中安装带有录音功能的摄像头,违反了多项GDPR条款,罚款100,000欧元。”
具体“违规操作”包括: 数据处理不透明: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拍,违反了“处理数据需合法、公平、透明”的原则(GDPR第5条)。 缺乏合法基础和最小化原则:没做风险分析,摄像头还带录音,这就不是“适度收集”,而是“监听级别”。 不告知数据保护官:这个岗位不是吃干饭的,结果人都不知情,还怎么履职? 没登记、没文件、没评估:摄像头没入册、没报备,连“临时”都不是借口。

事发后,摄像头很快被移除。官方也解释说:只是临时用的,没打算长设。
可惜的是,即便不打算留宿,不代表你能不登记。
没有任何文书证明是“临时”,就等于在法律上“长期非法滞留”。这波属于用“临时”掩盖“违规”的翻车典范。
员工表示:“这年头打个工,还要防自己老板装摄像头,真是服了。”
CNIL也毫不客气:“你有权防盗,但不能顺便防人。”

或许,对莎玛丽丹百货来说,10万欧元的罚款也许不算什么。毕竟人家是奢侈百货,边上一瓶香水都能上千。
但这次事件让全法国网友认清了“暗装摄像头”的严重性,再次警示雇主,别拿“怕偷”当借口侵犯员工隐私,顺便也让GDPR变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主角。
对此,CNIL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雇主在极端情况下可以临时装摄像头,但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真的有合理风险(比如短期内频繁被盗),明确设备使用时间+范围+用途,做好GDPR影响评估,通知数据保护专员,删除数据,不过期、不过度、不录音。
看来,法国想要靠监控减少偷盗, 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