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传“福冈建1000栋楼住2万人中国人”,日本人慌了,福冈政府连忙辟谣

在福冈县朝仓市,有一块静静围着铁栅栏的地,本来只是个普通的开发计划,却因为网络上的一句传言,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风波。

几年前,一名中国籍人士经营的公司在这里提出建造“主要面向外国人”的公寓计划。

去年五月,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他们召开过一次说明会。当时的资料写得很明白:在约1万8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先建两栋14层的公寓,预计可以容纳290户。

未来,如果一切顺利,公寓将扩展到六栋,总规模大约2000人。

至于住户比例,开发方解释是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合计占八成,日本和韩国合计两成。

对一个小地方来说,这样的计划不算小。有居民在说明会上就感叹:“真是很大的项目啊。”有人担心,“语言不通,将来真遇到纠纷要怎么解决?”这些声音还算平常。

可是在SNS上,这个故事却变了模样。有人写道:“朝仓市已经在建,未来要盖1000栋公寓,2万人中国人要移住,而且知事已经批准了。”

短短几句话,人数放大十倍,规模从几栋变成上千栋,再加上“知事许可”这层政治色彩,瞬间把情绪点燃。福冈县政府接到的抗议电话和邮件蜂拥而至,朝仓市也统计到至少一百件反对来电。

问题是——现实中,工地至今没开挖,连申请书都还没递交。

福冈县不得不在22日召开罕见的记者会,正式否认:“我们没有受理任何开发许可申请,因此也不存在批准一说。到今天为止,开发商甚至没有和县里做过任何接触。”

这是在日本政治语境里少见的公开“辟谣”,因为通常地方政府更愿意低调处理。

这个小镇的困境,其实很典型。一方面,地方人口不断减少,大家希望有外来资金和住户来撑起冷清的商店和街道;另一方面,又担心新住民带来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上的摩擦。

居民的心声是真实的,但当这种担心遇到“2万人移住”的版本时,就不再只是焦虑,而会演变成恐慌。

类似的情况,并非第一次。就在八月,日本也经历过一场荒唐的“非洲移民乌龙”。

横滨正在召开非洲开发会议,首相石破茂说了一句外交辞令:“要和非洲人民一起流泪流汗。”同时,JICA宣布了“非洲·Home Town”计划,选出几个城市表彰它们和非洲国家的交流成果,鼓励继续搞文化活动。

原本只是象征性的“友好牌匾”,结果在跨语言传播中被写成了“这些城市将接收非洲移民”。一些海外媒体跟进报道,甚至有尼日利亚报纸热情描绘木更津的章鱼烧和海岸风情,仿佛那里已经成了“移民圣地”。

消息传回日本,SNS瞬间爆炸。木更津市和三条市的公务员接到成百上千通电话,市长无奈地对外解释:“完全没有这回事!”外务省和JICA连夜澄清,官房长官也强调“政府从未考虑过推动移民”。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坚信“政府在隐瞒”。

这种模式,其实在中国也出现过。几年前,国内曾疯传青岛要建“日本养老院”,号称要引进50万日本老人来中国养老。当时的舆论一片哗然,甚至有人把它当作“人口渗透”。但现实情况是,这家公司其实只是炒作噱头忽悠补贴……

业内人士后来点破了其中的荒谬:日本医保和商业保险在中国都无法使用,日本老人只能依靠退休金来支付,而普通养老金水平并不高。在中国养老院住单人间,一个月差不多要1万元人民币,相当于把全部养老金都搭进去。再加上语言障碍、饮食差异,以及对中国的陌生,日本老人来华养老几乎没有可行性。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养老人才都还供不应求,又何必靠“吸引外国老人”来制造机会?

从福冈的“2万人移住”,到“非洲人移民乌龙”,再到青岛的“50万日本人来养老”,三地三事,却有着同样的逻辑:当谣言跑在事实前面,恐慌就不可避免。居民不安,政府疲于澄清,社会情绪被推向对立,而现实的生活根本没发生变化。

这让人不得不问,在AI时代,当图片生成、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快、并且越来越像真的,我们又该如何甄别假消息?是下意识地点转发一条“听说”,还是先停一下,查一查消息的来源?也许,这一秒的冷静,就是避免制造更大恐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