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海运命脉,竟被握在一个“卖油条”的福建人手中!

在新加坡繁华的都市画卷中,每一位成功商人的背后都写满了奋斗的故事。而黄加种的传奇,却是从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开始。

年仅十岁的他,为了生计提着装满油条的篮子,穿梭于战后的新加坡街头。

而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卖油条的小男孩,日后会成为新加坡的“民营船王”,打造出横跨航运、港口、物流与建材的商业帝国?!

今天,跟着万事通的脚步一起看看新加坡船运大鳄黄加种的传奇人生~

01

黄加种出生在福建

4岁随父母来新加坡谋生

为补贴家用开始沿街卖油条

黄加种1935年出生于福建晋江安海镇的一个清寒华侨家庭,1939年随父母和祖母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

二战时期的新加坡生活艰难,父亲失业后,黄加种一家的生活便更加雪上加霜!

身为家中长子的黄加种只能被迫辍学,走上街头叫卖油条补贴家用。

年纪尚小的他,每天提着一筐50根的油条穿梭于街头巷尾,每根油条仅卖3分钱。别看他年纪小,他的销售能力可不差!总能将一整筐油条销售一空。

可祖母见不得孙子终日街头叫卖,坚持要他“学点经商的本领”,于是安排他到一家五金店当学徒。

月入仅30新元,虽比卖油条时少,却让他学到了做生意的技巧,也萌生了自己开店当老板的念头。

虽然早期的经历十分艰苦,但也正是这段生活塑造了黄加种坚韧不拔的性格,也为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02

从货车司机到五金老板

黄加种抓住新加坡发展机遇

创办泛联公司

学徒一当就到了1957年,甚至期间他还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

黄先生感到再也不能这样干下去了,决意走出去拼一拼!

他用辛勤劳动积蓄起来的1200元购置了一辆“小罗厘”帮人载货。可没想到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新加坡经济不景气,导致他不但交不起小货车的保险费、路税,就连一日三餐也难保。

示意图

这时,他的祖母觉得他还是走错了路,又要他改行。他卖掉货车,用祖母借给他的3000元作为创业资金,与好友一起创办“协顺五金”公司,经营小五金业务,从此正式开启创业之路。

事业的转机发生在1963年,这一年新加坡政府开放裕廊工业区,黄加种敏锐捕捉到这一商机。

尽管没有工程建设经验,他仍大胆向中标的美国佛罗建筑公司分包了一些工程项目。黄加种花了400万购买8艘船,从事运土填海业务。

两年后工程完工,黄加种“趁热打铁”,创立泛联船务公司,将这些船只转为运输用途,从印尼运输木材、煤炭、石材等到新加坡,由此便奠定了泛联集团的基石。

03

先后投资$5000万

扩大造船厂

泛联集团成功在新加坡上市

从维修船舶做起,后来累计投资超$5000万,黄加种的泛联公司逐渐扩大到船舶改造和建造新船。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泛联已发展成为新加坡私营企业中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1992年,黄加种整合重组旗下公司,组建泛联集团,后于1993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4年,黄加种又将旗下船厂业务分拆,成立“泛联海事”并独立上市。

2007年,泛联海事以6亿5000万新元卖给迪拜干船坞世界,为集团带来了丰厚回报。

04

黄加种培养子女接手泛联集团

目前集团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

混凝土和水泥供应商

黄加种很早对企业上市有着独到见解,他称:“我小时候看到一些公司没有组织系统,只依靠老板和一个会计,一旦老板倒下,公司的一切都完了。因此我决定培养第二代,把公司业务逐步交给孩子们全权经营管理。”

1998年,黄加种就开始启动家族二代传承,并对其子女们进行“分工不分家”布局。

在家族第二代的经营下,如今的泛联集团产业全面扩大,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混凝土和水泥供应商。

并且,集团因推出低碳产品及采用人工智能优化运营,股价增长一倍有余,使黄加种的子女们重返新加坡富豪榜。

黄加种的女儿、泛联集团总裁黄美美曾透露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只提供低碳混凝土;到2040年提供碳中和混凝土产品;到2050年成为一家碳中和预拌混凝土公司。

这一前瞻性战略不仅体现了黄加种家族对新加坡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彰显了他们的商业远见,使传统产业在新加坡这样的现代化城市国家中持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