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母亲庆祝:患唐氏综合征儿子获批新西兰居留权

一位在新西兰奋斗十年的母亲,终于迎来了最温暖的消息——她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子获批新西兰居留权。漫长十年的努力,换来了母子团聚的新生活。

母亲十年抗争,终迎好消息

Prince是一名在基督城工作的厨师,已经在新西兰生活和工作十年。她的儿子Jap Sahib在2014年首次随她来新西兰,但此后的学生签证、访客签证申请都被拒绝,还一度被要求离境。 2016年,她甚至向移民与保护法庭上诉,却依旧失败。

今年5月,绿党议员Ricardo Menéndez March出面,请求移民副部长Chris Penk介入。如今,彭克正式批准Jap的居留签证。

母亲激动:这是新生命

得知儿子获批居留权,普林斯难掩激动:

“我太高兴了,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谢谢你们,你们给了我和我的儿子一条新生命。”

这些年来,她独自在新西兰辛勤工作,在基督城Harewood和刘易斯山口的Maruia Hot Springs担任厨师。而贾普则由在印度的外祖母照顾。

支持者:八年分离无法挽回

来自MAASHA(反对新西兰可接受健康标准移民政策组织)的艾恩·凯利·科斯特洛表示,她对结果“欣喜若狂”,同时也感慨:

“普林斯为此奋斗了十年,其中八年与儿子分离。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争议的“可接受健康标准”政策

此次案件的突破,也再次引发对新西兰移民政策的质疑。 移民局长期执行一项“可接受健康标准”(ASH),以此判断申请人是否可能对新西兰的医疗和教育体系造成负担。 普林斯一直坚称,她完全有能力为儿子提供所需的额外医疗与教育支持。

科斯特洛批评道:

“在每一个阶段,你都必须证明自己或家人的价值,这是有失尊严的过程。”

呼吁:停止歧视与家庭分离

绿党议员马奇直言:

“残障人士不应受到歧视,ASH政策应该废除。政府已经证明了有意愿就有办法,我们呼吁不要再拆散移民家庭。”

事实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也曾对新西兰ASH政策表达担忧。作为签署国,新西兰有义务防止残障歧视。

温暖结局,但仍需改变

十年的坚持,换来了母子团聚的机会。 但这一案例也提醒人们:政策不应成为家庭团聚的障碍,更不应因残障而设下不公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