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美国的各种政策、规定的突然出台与朝令夕改,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在万众瞩目的移民政策方面,真可谓是“一当又一当,当当新花样”。
这两天最令人瞠目结舌且反复横跳的“新政”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出道即巅峰”的H1B十万美元政策!这个政策引起了多大的惊吓与恐慌,有没有再次进行戏剧性的改动?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1
H1B十万美元政策一出,中美机票涨爆了!
“震撼来袭”的开始时间是三天前,2025年9月19日,老川签署了一份总统公告。

BBC
公告规定了,从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9月21日0点01分开始,未来一年内,只要是在美国境外、准备以H-1B身份入境美国的申请人,其雇主务必给每个员工缴纳10万美元的额外费用,否则将被拒绝签证或禁止入境。
这个“新规”一经出台,美国各大公司简直就是一种炸锅的状态。
各大公司的主管们、人事部门们马上、立刻、紧急给那些刚巧不在美国(有很多人纯属是回国几天度假或去别的国家短期旅游一两周)的员工们打去了传说中的“夺命连环call”,也根本顾不上时差的问题了,总之就是一句话:“H1B身份的员工,无论你此时身在哪国,都要立刻、马上、现在、赶紧给我返回美国,9月21日零点前必须让身子处在美国的土地上,就算天价机票你也得买!”
H1B的持有者其实大部分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一夜之间,从中国和印度飞回美国的机票暴涨。比如,从上海飞洛杉矶,经济舱的票价都达到了1.7万人民币以上,而且一些航班你花再多的钱也订不上,因为早就爆满了,根本没座。
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在吐槽:

小红书
很多人是刚刚落地国内,想要与亲人团聚,与朋友相约,遍访名山大川,饱尝全国各地美食,有些人甚至是因为相亲回去的,然而“新规”一出,全都飞机刚一落地,又原路飞回去了!
现在在社交软件上搜那些刚落地国内就立刻、马上、现在,极限返回美国的经理贴,感慨贴,一搜一大把:

小红书
看一看这些帖子的内容,基本都是生死时速,惊心动魄,心急火燎,狼狈不堪……
比如这个帖子:

小红书
再比如下面这个,就创造了很高的阅读和讨论量:

小红书
还有下面这条也很特别,以美食来宣泄无奈,婉转道出自己的心声:

小红书
还有一个帖子,光是一看标题就非常令人感慨:“回不去的家和被困住的人生……”

小红书
类似的帖子还有很多,我们不一一例举,总之就是人生艰难,这年头高科技人才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2
“新规”有没有反转和变动?
如上所述,“新规”发布后,无数持有H1B签证且正巧不在美国的亚洲员工们乱做一团,飞奔回美国。要知道,9月19日发布政策,9月21日就必须人到美国,这搁谁来说都是极限任务。
结果,在造成了如此大的混乱、不安、不便和动荡后,美国政府一天之后又赶紧再次发言,对新规定予以澄清,表示该收费仅适用于新的申请者,续签或现有签证持有者不受影响。
白宫在社交媒体发文强调,新规定“并不会影响任何现有签证持有者往返美国的能力”。
也就是说,那些放弃跟父母家人团聚,放弃度假和美食,甚至放弃相亲而花天价机票连夜返美的朋友们,都纯纯粹粹是白折腾了!

New York Pass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面的感慨贴里有一位网友在加拿大转机时接到了新消息就干脆在加拿大玩了。
然而,经此一折腾,太多的大公司及其员工都成了惊弓之鸟,没人会再乐观地起来了。
比如,高盛公司的HR主管杰奎琳·阿瑟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就写道:
“我们理解,这对持有H-1B签证的同仁及其家人而言充满不确定性。”备忘录称,高盛正与律师团队合作,“在更多细节公布后研究该命令的具体内容,并及时与你们沟通。”

Global Finance Magazine
另外,奥格特里·迪金斯律师事务所移民业务组联席主席伯恩哈德·穆勒表示,他已接到许多来自企业高管和董事会成员的电话,询问新规及如何与员工沟通。“围绕整件事仍有很多疑问,我们仿佛仍在迷雾中飞行。”
对于很多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来说,这个“新规”和与其相似的各种“新规”都可以算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搞得人们根本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他们要唱“哪一出”。
而制定“新规”的人也有理直气壮的解释,我们来看看: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坚称,这项措施是故意而为之,旨在“阻止人们来抢走我们的工作”。美国商务部长解释说,如果大型科技公司继续招聘外国员工,他们将不得不“先向政府支付10万美元,然后再支付员工的工资。这不划算”。

Political杂志网站
特朗普自其第一任期以来就表示希望限制H-1B签证,以优先考虑美国人。
关于这点,无数人立刻提出了质疑。
大家普遍认为,美国人之所以能在前面几十年里科技领先于世界,长期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靠的正是海纳百川,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科技人才,才保证了美国的长盛不衰。甚至可以这样说:吸引全球的人才来美国,才是美国长盛不衰的根基,也许没有之一,要知道,从南非过来的马斯克也是H1B的受益者,爱因斯坦也是从德国过来的。
提到“从德国过来的”,这两天有个故事:
尽管获得H-1B签证最多的是科技公司,但新规中的高额费用也将影响到医疗、制造业以及大学领域的H-1B签证持有者。依赖H-1B雇员的公司和行业范围实际上非常广泛。
一些目前身处海外的员工表示一时间不知应当如何应对。一名29岁的软件工程师持已贴签的H-1B签证(原定20天内生效),上周六清晨他躺在慕尼黑公寓的床上时,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被困在德国。

The Independent
被困住的人才何止是在德国,而是全世界都有。
因此,有人说,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所谓新政根本就是自毁!
其实,咱们也不用从什么长远看,我们就看看眼前:
你要是想把美国大大小小、各个科技公司里的这帮亚洲人踢出去,那对美国经济、科技、民生、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巨大伤害可是近在咫尺,立竿见影,不用等到“遥远的未来”。
它甚至可以让美国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一个二三流国家。
3
英国在这方面就宽松太多
看完“漂亮国”美国的“新规”,咱们再看看英国的改变——相比之下,后者显然宽松太多。
咱也不往之前说,就说今年——2025年。
英国移民政策可以持续发展和优化的,对于希望在英国立足的企业、技术专业人士和企业家来说确实是都有相应类别的稳定签证。
其实,早在2020年2月19日,英国内政大臣就表示,政府希望鼓励有适当才能的人(来英国),并减少来英国的低技能工人数量。
她补充说,新的移民体系将确保英国在未来拥有高科技、高技能、高生产率的经济模式。

Studying in UK
英国这边,虽然因为移民问题吵得天翻地覆,但真要落实政策,还算是循序渐进的。政客们再怎么拍桌子,通常也得先来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好歹给公众一点心理预期,企业也能有个缓冲。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至少不会像突然关闸一样,把大家吓得手足无措。
虽然今年工签门槛什么的都上涨,但比起美国企业要招一个外国人,得先交个高达10万美元的操作,感觉还是温柔多了,至少不会把大家吓得连夜买机票回来。
政策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风往东,明天就可能转个方向,特别是咱们老川的政策。当然了,对普通人来说,大环境的每一次调整,都可能变成压在肩上的重量——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但换个角度看,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提前做好打算,反而能在风浪来的时候多一点底气,无论如何,大家只能是放平心态,过好自己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