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靠自愈,大病回中国看!”这是不少华人谈到新西兰医疗时,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而近年来,去中国看病的新西兰人中,出现了不少非华人的身影——今年5月,罹患癌症的新西兰前警官Stu Lye就启程前往中国,接受CAR-T细胞疗法。

Stu Lye(左三)与家人的合影。图片来源:givealittle
而最近,Stu并非是唯一
“赴华看病”的新西兰人——
来自南岛Wānaka的Emma、
五十多岁的新西兰商人Dale都在这两年远赴中国,抓住“最后的希望”! 而好消息是,他们的病情都已经“大为好转”!

Dale和Emma
新西兰前警官罹患癌症
前往中国寻求治疗!
新西兰人Stu Lye是一名警察——他曾在新西兰警队服役14年,并在2011年荣获“年度警官”称号。
2018年,他不幸确诊高风险的多发性骨髓瘤,医生当时给出的预后仅为3至5年。

Stu Lye与家人的合影。图片来源:givealittle
他的女儿为他创建了募捐网页,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勇敢地经历了持续而艰难的治疗,包括3次干细胞移植,为生命顽强拼搏。然而,不幸的是,新西兰现有的所有治疗手段他都已经尝试过。”
“幸运的是,他如今可以前往中国接受为期3个月的CAR-T细胞疗法。”Stu的孩子表示,但远赴中国治病的价格昂贵,需要15万纽币左右。
由于费用昂贵,Stu的家人和朋友通过Givealittle平台发起筹款,由他的女儿Jordyn Green创建页面,募集资金涵盖机票、医疗费用、在中国的生活支出以及妻子陪同的住宿费用。

而在亲友及公众募款支持下,Stu得以赴中国上海接受CAR-T细胞疗法——一种前沿的基因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显示对多种复发或难治性血癌患者疗效显著。治疗过程包括采集患者T细胞、基因改造后再输回体内,使其精准攻击癌细胞。
在上海接受治疗后
他病情缓解 重返新西兰!
今年5月,Stu终于前往中国,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了CAR-T治疗,目前结果良好,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仁济医院示意图。
他的女儿在募捐页面写道:“10年前,我们的母亲因脑瘤去世,(爸爸)经历了沉痛的打击。但他依然没有放弃。”
“Stu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父亲、忠诚的丈夫、值得珍惜的爷爷,也是许多人忠实的朋友。他是我见过的最鼓舞人心的秃头男士之一,总是主动伸出援手,为他人挺身而出,而且是个全能的好人!”
据悉,Stu如果选择在澳洲或美国治疗,费用高达100万纽币,而在中国只需要15万纽币,“是更可行的选择。”
如今,他已经返回新西兰,并准备重返工作。“治疗效果非常好,我现在处于完全缓解状态。”Stu说。

示意图。图片来自新西兰警方
在这则已经关闭的众筹帖子下,Stu在一则更新中表达了由衷谢意:“您为我捐赠的用于支持挽救生命的CAR-T治疗的款项已经结出硕果。我的血癌复发了,幸运的是,在您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前往中国接受治疗。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情况会很糟糕,所以我想再次表达我和家人对您的慷慨支持。谨致问候。”
据悉,这个帖子为他筹集到超过7万纽币。

Photo: Givealittle
更多新西兰患者赴华求医
“抓住最后的希望!”
当然,Stu不是唯一一位去中国接受CAR-T治疗的新西兰人——目前,至少有4位和他有相同经历的患者,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其中一位是来自新西兰南岛Wānaka的Emma Holden。
2019年,仅30岁的她被诊断出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血癌。她辗转新西兰多家医院,接受过放疗、化疗、自体及异体干细胞移植,以及多次临床试验,但病情依旧反复。

Emma Holden和丈夫George
36岁的Emma不得不“选择最后的希望”——飞往中国上海,接受CAR-T细胞疗法。
今年,她通过Givealittle平台筹集到超过41万纽币。3月,他启程前往上海。
如今,她已在上海完成多个治疗阶段,5月返回新西兰。Emma的家人在捐款网页上写道:“感谢你们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我们继续并肩前行!”

Emma Holden在上海。图源givealittle筹款页面
另一位是57岁的新西兰商人Dale De Penning。
几年前,他被诊断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奥克兰医院经历了10个月化疗后,医生建议姑息治疗。但De Penning拒绝放弃,他决定前往中国。
2024年9月,他在上海接受了CAR-T治疗,结果病灶完全消失。他坦言,如果在澳洲接受该疗法,费用高达100万纽币,而在中国仅需三分之一。

图为Penning在上海的医院。Photo: Xinmin Evening News
更巧的是,他在医院隔壁病房遇见了另一位新西兰人、前汉密尔顿警官Dale Kahaki——这是Kahaki第二次赴沪接受CAR-T治疗,他同样取得了良好疗效。
新西兰的创新治疗
“跟不上中国的水平”!
新西兰白血病和血癌协会首席执行官Tim Edmonds表示,CAR-T细胞疗法等创新“正在迅速将骨髓瘤从绝症转变为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病”。 “新西兰没有利用这些进步带来的好处,我们在药物方面的低投资与类似规模的经合组织经济体不成比例。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迫去国外接受救命治疗。”他说。 不过,CAR-T细胞疗法并不是灵丹妙药。根据妙佑医疗国际的介绍,大多数人对CAR-T细胞会有反应,因此他们需要在医院待上几天到几周,以进行监测和管理。

图源妙佑医疗国际 而对于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来说,每一天的时间都很宝贵。
“我认为新西兰无法跟上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他们在投资和研究方面的水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Stu在接受RNZ采访时说,“我觉得我们必须与中国这样的国家合作,这样我们才能使用他们的技术,而不必自己去掌握这些技术。这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新西兰官宣1.2亿投资
“以后看病更快!”
在新西兰人纷纷吐槽NZ医疗水平的同时,
昨日(9月21日),
新西兰政府发布两项重磅医疗投资。
新西兰卫生部长Simeon Brown宣布,
将投入1亿纽币。用于全国医院设施升级,
旨在加快改善公共医疗基础设施,
“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
更安全、现代化的就诊环境”。
同时,Brown宣布,在未来九个月内,
全国范围内的急诊科(ED)将获得
2000万纽币的资金支持,
用于增加医院一线人手。

Simeon Brown. 图片来自社交媒体
为医院基础设施拨款一亿纽币
Brown表示,这笔一亿纽币资金来自2025年财算案,是新西兰政府恢复核心公共服务、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Photo: X/Demelza Jackson
“新西兰人应当享有现代且有韧性的医院,以便获得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这项投资将扩大临床空间、解决紧急问题,并确保设施符合未来需求。”Brown说。
此次1亿纽币投资将通过两条主要渠道实施:
21个地方项目:涵盖从北地旺加雷到南岛皇后镇,重点扩建和现代化临床空间及相关服务——包括急诊室扩建、设置新候诊及转运区、增加临床治疗空间、实验室翻新及增加医院停车位等。
基础设施修复计划:聚焦强化医院核心系统,降低临床服务中断风险,如消防系统、水电与燃气设施、空调及供热系统、危险物处理、电力升级、建筑防水及安保系统等。
其中,奥克兰南区的Manukau Health Park将新建肿瘤输液中心,治疗能力几乎翻倍,并扩展至呼吸道及肠道癌症治疗,为坎特伯雷地区居民带来更高效的癌症治疗和咨询服务。

Manukau health park. Photo:Health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Brown强调,这些项目虽属“小规模”升级,却能直接为社区带来快速而实质的改善,例如缩短急诊等待时间、加快癌症治疗、提升择期手术效率等。
他同时指出,这些短期项目将与尼尔森和惠灵顿等大型医院长期建设计划相辅相成,并为全国建筑行业提供就业机会,大部分工程预计在2026年完成,部分延续至2027年。
“这是切实且有针对性的投资,将改善患者流转,支持一线医护人员,强化医院的安全与韧性,为新西兰人提供现在与未来都可依赖的医疗设施。”Brown说。

Simeon Brown(左). 图片来自社交媒体
为全国急诊科拨款2000万纽币
昨日(9月21日),新西兰卫生部长Simeon Brown还宣布,在未来九个月内,全国范围内的急诊科(ED)将获得2000万纽币的资金支持,用于增加医院一线人手。

急诊科示意图。图片来自奥塔哥大学
他表示:“急诊科刚经历了史上最繁忙的冬天,仍有太多新西兰人在急诊等待的时间过长。”
据悉,这笔2000万纽币的投资将为一线增加更多人手,减轻医院压力,并为患者提供更快速的治疗。医院将能够招聘更多医生、护士和辅助人员,优先支持那些面临最大挑战的医院。
Brown表示,这笔投资将加强急诊入口处的高级决策,改善病人在急诊和病房之间的流转效率,并提升周末的接诊能力。
同时,还将扩展高级护理和联合健康岗位,增强清洁和勤务支持,并在高峰期增加“居家医院”(hospital-in-the-home)服务和机动病床。

示意图。Photo: Carly Earl/The Guardian
“我们知道未来几年还需要更多投入。这是为了在新西兰卫生局(Health New Zealand)制定长期规划的同时,立即进行的投资。”
Brown表示,此举将从卫生局的基线预算中拨款,作为每年13.7亿纽币额外资金的一部分。
“在新西兰工党政府期间,急诊表现全面下滑——2017年的达标率为89.2%,到2023年已跌至67.5%。我们已恢复急诊等待时间的目标标准,并且表现已经开始回升。”
“今年,本届新西兰政府将在医疗领域投资327亿纽币,以加强服务、扩大劳动力规模、升级关键基础设施,从而让新西兰人能够及时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其中包括招聘更多医生和护士、提升看GP的机会、推广24/7在线医生服务以及增加社区医护人员——但我们知道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我们同样明白,急诊科的工作人员在巨大压力下依然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对他们每天为患者提供的照护表示感谢。”
“新西兰政府正在恢复目标、投资前线,并为患者带来实效。这笔2000万纽币的急诊资金,是缓解压力、支持医护队伍、确保新西兰人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照护的重要一步。”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