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主是否需要为劣质建筑埋单?

近年来,政府计划修改《建筑法》,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当建筑工程出现缺陷时,房主是否需要自己埋单?
现状:谁来负责?
过去几十年,原则很明确:
建造商应对问题负责;
如果建造商无法承担,通常由地方议会接手买单。
但新方案提出——相关责任方只需为自己那部分负责。
这意味着:风险可能被更多转嫁给建筑行业,而不是地方议会。
潜在风险
保险不足:建筑保险并不普及。
责任转移:很可能落在建筑行业协会身上,如Master Builders和Certified Builders。
问题在于:这些协会并未受到监管,不像保险公司那样有偿付能力标准。
他们收取房主的保费,用来支付索赔,但没有再保险支持。 换句话说,房主只能相信他们资金充足。
政府考虑的改革
建筑与施工部长克里斯·彭克(Chris Penk)表示:
正考虑要求协会证明其财务稳健性;
可能包括“展示有能力履行潜在赔偿”。
他强调:一个稳健的责任体系,必须能应对大规模索赔,而不仅是个别案例。
行业声音
Master Builders首席执行官安基特·夏尔马(Ankit Sharma):
欢迎合理监管;
但担心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大量索赔。
Certified Builders首席执行官马尔科姆·弗莱明(Malcolm Flemming):
警惕监管门槛过高阻碍新进入者;
强调若问题大规模出现,更可能是产品缺陷,应由制造商承担责任。
两人都表示,如果担保成为新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是“合乎逻辑的一步”。
专家警告
建筑律师加雷斯·刘易斯(Gareth Lewis)指出:
当前担保存在免责条款,房主仍可能暴露在风险之下;
如果担保成为核心责任机制,政府必须确保其具有法律保障力。
下一步
监管应如何落地?
是由储备银行设定高标准?
还是由商务部监管,保持行业灵活性?
最终,内阁将决定是否采纳这一责任改革方案。
总结
随着政府修改《建筑法》,房主的“安全网”或将改变。 未来,房主可能不能再完全依赖地方议会,而需要依靠建筑行业本身的责任与担保制度。
谁来埋单?这场博弈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