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優紀曾是朝日电视台的资深主播,跑过新闻、主持过综艺,也做过体育节目。2021年底,她从电视台离职,加入了一家日本旅游初创企业,虽然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但她观察世界的习惯却没改,反而因为换了视角,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正在悄悄变化的趋势。

最近,她发现一个挺让人意外的现象:越来越多20多岁的日本年轻人,把中国,特别是上海,列入了他们“最想去的旅行地”名单里。

这事听上去不稀奇,但如果放在十年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对日本40岁以上的一代人来说,上海也不是“陌生”地方。早在二、三十年前,它就是灯火辉煌的国际都市。那时候有钱的日本人出国旅行,走一圈台北、首尔、香港,再加个北京或上海,是很常见的行程搭配。上海给人的印象是:近、方便、吃得习惯、也没那么贵——“熟悉”成了关键词,甚至有点太熟了,熟到觉得没什么可再去一趟的理由。
可对现在的20代年轻人来说,上海反而有点“新鲜”得不得了。

疫情三年几乎彻底切断了中日间的自由往来。很多日本年轻人根本没有机会真正接触过中国。等到可以自由出国的那一天,许多人反而开始好奇起那个“小时候只在地理课本里听说过的地方”。
《NEWT》在一项调研中发现,有超过四成的20多岁用户表示“想去中国旅行”。社交媒体上,“#上海旅行”的搜索量持续走高,攻略贴、Vlog、街拍视频也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是上海?
其实,这种兴趣的萌芽,很可能从中学课本就已经开始。日本的初中地理课本中,有一整页讲的是上海。那张配图,是一张2018年拍摄的陆家嘴夜景:前面是黄浦江与外滩老楼,后面是东方明珠和摩天大厦,整个画面看起来就像某部科幻片的截图。老师会问:“这是哪?”学生回答:“是‘想去’那一页。”

教材上这样写:“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国际大都会之一。”并附带了一串数字: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第五,仅次于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GDP超4.4万亿元;常住留学生达7万,其中日本人有5600人;包括丰田、索尼等日本企业都把区域总部设在浦东……
教材编写者的解释也很直接:他们想找一个能同时代表“亚洲发展”与“历史与未来同框”的案例,结果筛选下来,最合适的就是上海。
这么一来,很多日本学生从小就对这座城市有了印象。只是那时候的“印象”,还只是图上的夜景;而如今,终于到了他们能自己买票、订酒店、亲自去看的年纪。
除了课本种下的“潜意识”,网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两年,Youtube上涌现出一批专注“上海旅行”的日本Vlog博主,比如“不安仙人”等,他们拍的内容都很生活化,比如:“上海便利店试吃”、“无人咖啡馆体验”、“地铁刷脸进站”、“坐磁悬浮去机场”等等。画面真实,语气轻松,没有生硬宣传,反而更打动人。
这些博主的留言区也很热闹,日本网友频繁刷着:“完全不是我想象的中国”、“没想到比东京还方便”、“感觉好酷,下次想试试”。不少人在看完之后,直接列入“下次出国的第一选项”。

还有一个现实原因不可忽略——中国对日本开放免签了。
这对预算紧张、刚刚步入社会或还在读书的日本年轻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去欧洲太贵,去美国签证麻烦,去韩国已经“去腻了”。而上海,飞行时间短,机票相对便宜,不需要办签证,还能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冲击,简直就是性价比天花板……
那到了上海之后呢?是失望,还是惊喜?
不少日本年轻人的答案是:比想象中还好。
一位刚从上海回来不久的日本上班族说,他本来是陪女朋友去的,没太多期待。结果到了以后,直接被“异次元”体验震住了。他说:“我在欧美也旅游过不少城市,但从没见过像上海这样,把所有服务集中到一部手机里的地方。”
从搭地铁、打车、点餐、开门、购物、挂号……几乎所有事都能扫码解决。有的咖啡店甚至连店员都看不到,只要手机操作正确,饮品就会出现在取餐口。
听起来冷冰冰的,但实际上流程清晰、速度快,不少人反而觉得很舒服。对习惯了“人情味”的日本服务业来说,这种效率型体验算得上一次“文化冲击”。
当然,也有人没适应。但更多人,是被这种未来感“激活”了。

视觉上的冲击也不小。站在黄浦江边,一侧是老上海的英式银行与石库门建筑,另一侧是穿云而起的摩天楼,一眼望过去,仿佛从20世纪穿越到未来。白天是一种气场,夜晚又是另一种节奏。有人说:“在东京很难找到这种城市肌理的对比感。”
除了高楼与夜景,上海的美食也“超出预期”。
小笼包、生煎包、蟹粉馄饨、红烧肉、糖醋小排……这些食物不但好吃,价格也相当友好。还有那密集分布的精品咖啡馆、独立书店、创意市集,都让人觉得这座城市有点“东京以外的新味道”。
不少日本游客回国后在社交媒体上说:“去中国旅行比想象的要好。”“对中国完全改观了。”
就像大木優紀说的,在过去的40代日本人印象中,那个年代的中国形象,还停留在“山寨游乐园”“盗版DVD”“热闹混乱”这些标签上。如今的日本年轻人,看到的中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对一些日本年轻人来说,上海已经不再只是“去一次就够”的地方。有人开始回访第二次、第三次;有人专门找Airbnb短租,在上海住上几天,体验这座城市的节奏;还有人坐在咖啡馆里刷手机、看人、发呆,不拍照、不打卡,只是享受“人在异地”的状态。
根据多项出境意向调查,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上海已经超过首尔、台北、曼谷,成为“日本人最想前往的海外城市”之一。更有趣的是,这股热潮不是单向的。

有意思的是,每年也有大量江浙沪,尤其是上海人飞往东京、大阪、京都、北海道,追樱赏枫泡温泉,吃拉面逛药妆。这种“双向奔赴”,让中日之间的民间联系变得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旅游,反而成了两国关系中最柔软、也最真实的纽带。
上海,对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走近了解中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