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多年秘密处决健康动物,法国也没逃过……

你是不是也曾站在动物园玻璃窗前,心动于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

你是不是也曾被“濒危物种保护项目”的大字标语感动过,为“人类守护野生动物”的光辉愿景点头点赞?

那么——

你知道,这些曾被你按快门狂拍的动物,有些后来其实是被悄悄处理掉了吗?

而且,他们没有生病,也没有受伤,只是长大了、不“稀有”了,或者……房间不够用了。

别以为这是某部黑暗童话的情节,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法国境内动物园中的“公开秘密”。

欢迎一起走进动物园的后台操作室。

先问个问题:

如果你知道,有些动物园会定期“淘汰”一批身体健康的动物,你会怎么想?

也许你会震惊。但在动物园管理行业,这件事早就有名字,叫做:

Culling,中文可以翻作“选择性淘汰”或更直接点——“健康动物的非医疗性处决”。

它和我们熟悉的“安乐死”不同。安乐死是出于疾病、伤痛、老年等不得已的医学理由;而culling,则更多是出于空间不足、个体基因“过于常见”、个体数量“影响种群管理”等“园区运营管理问题”。

说白了,就是“你太普通了,我们留不起你”。

这场争议最先被大范围关注,还得从2014年的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说起。

彼时,动物园里有一只名叫马里乌斯(Marius)的长颈鹿宝宝,2岁,身体健康,活泼好动。

问题出在他拥有的基因太“普遍”了,在欧洲圈养长颈鹿群体中不够稀有,未来难以参与繁殖,也没动物园愿意接收他。

于是,园方决定:“安排他走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整个过程不是悄悄进行的,而是公开上演:

马里乌斯被现场射杀,在游客(包括很多儿童)面前解剖,它的肉被喂给狮子和猴子。

是的,这不是电影,这是真事。

当年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集体炸锅,但哥本哈根动物园方的回应只有一句话:

“我们是出于种群管理的科学考虑。”

你可能会说,好歹是马里乌斯是只“明星动物”,舆论才炸了锅。

那如果主角换成了蝙蝠呢?还会有人在意吗?

2025年,法国蒙彼利埃的Lunaret动物园,决定关闭“亚马逊生态馆”这一陈旧展区,原本住着将近850只来自圭亚那的塞巴蝙蝠。他们试图为这些蝙蝠寻找新家,结果只成功转移了190只。

剩下的蝙蝠一部分在临时安置期间陆续死亡,到了最后,有205只蝙蝠被集体“处理”。

处理方式不是注射,而是——二氧化碳“安乐”。

更讽刺的是,这场蝙蝠大清洗并没有大张旗鼓公布,甚至连负责动物福利的市政官员事后才得知消息。

动物保护人士表示,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整个体系“冷漠与不透明”的结果。

你可能会问:“它们健康、活泼、能吃能飞,为啥非得清掉?”

动物园通常的理由包括:

空间不够用

动物园面积有限,生育控制又难百分百落实。几年一波繁殖之后,小动物很快长大,原本就紧凑的空间就被挤爆。

于是,部分动物被标记为“多余”,优先移走,移不出去,就要“处理”。

基因太普遍

动物园之间有一个“国际保种数据库”,会尽量避免同质繁殖。

如果某只动物的基因型已经在系统中占比很高,就会被标记为“过度代表”,难以参与配种,也不会被别的园接收。

说白了:你太普通了,我们不需要第二个你。

成本与观赏价值失衡

动物园说到底是个运营场所,每平方米的投入都要讲“回报率”。

当某些动物年纪变大、长相不萌、互动性差、或品种太常见时,它们很可能从主角降级为“库存”。

而这些库存,维护成本很高,观众关注度却不高。那怎么办?

你猜对了——处理掉。

其实,有不少动物园用术语包装这些操作,说是“euthanasie par nécessité”,必要性安乐死。

但动物保护组织指出:

“这不是安乐死,而是商业性灭活(abattage par gestion)。安乐死意味着解除痛苦,这些动物根本没痛苦。”

比如,蒙彼利埃市政发言人就更偏好称之为“二氧化碳平静安睡”。

但无论词汇怎么包裹,本质是:它们活着时没问题,只是你觉得它们该走了。

至于,有多少动物这样“消失”?没人知道。

法国的动物园数据,基本都储存在一个叫ZIMS的数据库中。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动物管理系统,不向公众开放。

One VoiceCode Animal 等动物保护组织长期试图获取相关数据,却屡屡受阻。

他们质问:“那些年老的动物,那些突然不见踪影的物种,去哪儿了?”

而动物园行业代表则回应:“我们从不公开数据,不代表我们有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动物园负责人(如Beauval动物园)会说:“我们这儿从没这么干过。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不方便评论。”

与此同时,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动物园越来越爱打“保护濒危动物”的旗号?

各类展区名字从“XX动物馆”变成了“生态保育中心”“珍稀生命家园”,logo越来越绿,导览手册也越来越文艺。

Muriel Arnal(One Voice主席)一语戳破:“这是动物版本的绿漂(greenwashing),跟洗衣粉广告差不多。”

她指出,很多动物园靠卖“萌宠+濒危”的情绪营销来吸引游客,但当小动物长大、卖点减弱时,它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这就像限量版手办,一旦不再稀有,退市处理。

所以,那些你曾拍过照的动物,现在或许,不在了。

它们可能被转移了,也可能被处理了,或者,正在某个临时场馆等待安排。

但你不会知道。因为没有平台告诉你哪只动物消失了,为什么。

你记得它们,但它们已经“从库存中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