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不仅是千帆之都,咖啡馆也多,估计在一千五百多间以上。
喜欢去庞森比喝咖啡,那里有义大利、土耳其、以色列咖啡。店虽不大,低调隐身街尾陋巷,但每间有每间的个性,很特别也很独立,让人坐下之后不想离开。只惜泊车不便,只能坐巴士去那里「一杯咖啡环游世界」。

咖啡喝多了,渐觉「斋饮」单调。一如饮早茶,有一盅冇两件,岂成体统。尝试找能佐以咖啡的点心。Kiwi烘焙爱放很多很多的糖,我自幼嗜好甜食,但顾忌超重,必须割爱。偶尔放肆,偷食后又有罪恶感。
距离我家附近数公里山屋咖啡馆,每天早上烘焙一款肉桂卷。蓬松软滑,几种坚果与小豆䓻混合在一起,味道层次丰富。秘制配方源自主厨 Ricardo 的南非籍祖母,被尊称为「Dough Queen」。
实在是很好吃,来捧场的人很多,卖完即止,明日请早。那天上午十点半我去店中,肉桂卷还点得到。留意一下邻座,几乎每人一碟,都啃得津津有味。
此店肉桂卷出了名,连续三年被评为奥克兰最佳肉桂卷,还被列为「奥克兰标志性美食」之一。不料引起美国巨无霸肉桂卷「Cinnabon」连锁店的妒意,警告山屋咖啡店的肉桂卷「侵权」,勒令易名,否则提告。
咖啡店老板Leilana Meredith告诉记者,尽管本地很多咖啡馆都用同样的名字卖肉桂卷。唯独自家的被警告,纯粹是「太好吃」与「卖得太好」惹祸上身。但一间小生意无力对抗跨国大公司,只得为肉桂卷发起公众网上征集新名。
很短时间内收到五千多份回应,最后决定采用新冠名「罪恶面包」(Sin In A Bun)。
我猜忖新名有双重喻意:一是肉桂卷热量极高但又极之美味。许多人既想吃又怕增肥,在吃它的时候会有很微妙的「罪恶感」。 本地另一间Little & Friday 咖啡店的肉桂卷就曾被誉为「罪恶级美味」,据说每天也是限量供应。
二是因肉桂卷差点犯侵权之罪挨告,确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纽西兰人以一种特有的幽默反击了美国大公司的霸凌。
肉桂卷爱好者亦涌进这间咖啡店尝鲜以示支持。在上个周日约几位好友去那里吃「罪恶面包」。尽管隔夜订座,届时仍然爆满,排队候位。
平日极少食肉桂卷,它表面的那层糖霜确实有点邪恶,山屋咖啡店的一只卷热量600卡。而美国「Cinnabon」连锁店还要加大尺寸和增厚糖霜,每只热量高达1000卡,所以专家建议配搭黑咖啡享用。
我觉得一个月吃一只,偶尔「犯罪」足矣。
肉桂此物古早即为人知,一度贵过黄金。古希腊、罗马时代,狡狯商人谎称此物被巨鸟或大蛇看守,极难获取。实则来自锡兰的肉桂树(Cinnamomum verum)。为了这种树,荷兰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还打过「肉桂战争」。肉桂曾受贵族宠爱,最后才走入平民社会被用作烘焙或烹调。
而在古老的中国,肉桂叫「桂皮」,很便宜也很平民。早已在「本草纲目」中入药,也经常被用作炖菜和卤水。在写此文之前,蛙妻晚餐想吃「上海熏鱼」,我在泡制卤汁时就用了一截浅褐色的桂皮。
华文中「桂」与「贵」谐音,常被联系到荣华富贵、学业成功(如「折桂」指科举高中)。在一些传统节庆或婚宴菜肴中,桂皮可能被用来增添吉祥寓意。所以在中式文化中,桂皮(或桂花)不仅是香料,还带有一种文化的象征意义。
吃一只「罪恶面包」,便有了上面这些笑谭,概来自在咖啡桌上的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