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总理刚上班,全国人民已经封路送他下班了:这欢迎仪式够排面

如果你今天迟到了,不要怪自己。

因为今天,法国集体迟到了。

巴黎环城高速上全是坐地成佛的通勤族,高中门口一地倒下的垃圾桶,街头全副武装的警察……

2025年9月10日,法国用实际行动上演了一部“什么叫不满”的街头大剧。

故事的主角?

是法国流水的总理,还有一场在社交网络酝酿了两个月的“怒火连锁反应”。

别急,事情是这样的。

9月8日,法国政坛再次迎来剧变。

晚上7点左右,法国国民议会投票否决了由总理贝鲁(François Bayrou)领导的政府信任案——364票反对 vs 194票支持,败得干脆又彻底。

不好意思,这是法国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总理因为信任投票失败被直接拉下马。

然而,在知道结果几乎无悬念的情况下,贝鲁依然选择“硬刚”:

他在投票前发表长达40分钟的演讲,坚称要直面真相、承担风险。

而他的“风险和真相”是指什么?——一项削减438亿欧元财政支出的预算案,其中包括:

冻结养老金;削减50亿欧元的医疗支出;取消两个公共假期以节省42亿欧元。

贝鲁试图用这一投票唤醒法国人对债务危机的警觉,称法国债务已占GDP的114%,是“无声的失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可这套组合拳却直接惹毛了从极左到极右再到路人群众。

这不是改革,这是拉仇恨速成班。法国人的想法很简单:改革的春风可以吹,但我的工资不能少,我的假期还得休,该有的福利都别想拿走。

So,在贝鲁理想主义的“自我牺牲”背后,他的结局有且只有一个:走人。

讲真,这一次,法国总理不是换了,而是“爆了”。

别的不说,大家掐指数一数,自从2024年6月马克龙解散议会以来,贝鲁已经是第三任被迫辞职的总理了:

去年7月,时任总理阿塔尔在国民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后提出辞职,仅仅任职6个月;去年12月,时任总理巴尼耶执政仅约三个月就遭国民议会弹劾而辞职,他所领导的政府也成为1962年以来首个被议会推翻的法国政府。

如今,上任9个月的贝鲁也倒了台,短短15个月,三任总理轮番上台下台,法国政坛仿佛开启了“百天倒计时”模式。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贝鲁是马克龙总统任期内下台的第六位总理,这个数字已经可以拿来跟英国首相的更换速度相媲美了好嘛!

要知道,总理可是法国政权的实际操盘手,不是咖啡店店长。

但法国人可能早就习惯了:铁打的马提尼翁府,流水的法国总理……

不过,按法国的节奏,换总理这种事儿,怎么也得开三天派系会、喝十杯红酒、发五轮风向再做决定。

但这次不一样——贝鲁刚刚下台不到24小时,马克龙就火速任命了新总理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努 (Sébastien Lecornu)上位。

昨晚这消息爆出来的时候,法国人自己都惊呆了:“这真是法国速度?”

其实,这个“快”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打好了腹稿。

据说,早在2024年12月,马克龙就有了想提拔勒科尔努的念头,但被当时的贝鲁否掉了,认为他资历不够。

所以这次,贝鲁一走,马克龙立马“把梦中情人扶正”,完成一次完美回旋。

而且当前局势已经不是慢慢磋商的年代了,国会刚刚否决政府信任案,政治氛围剑拔弩张;预算法案还没通过,需要有人赶紧出面“协调全场”;极左极右跃跃欲试,政府稍一空档就可能被吞噬。

于是,马总统选择不再“周旋”,而是“果断”。

毕竟,没有什么比一个“可控”“乖巧”“不参选”的总理更适合“守住摊子”。

这才有了这一次法国罕见的“用一天定总理”的操作。

那么,这位新总理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勒科尔努,39岁,长得不帅但很圆滑,曾当过地方主席、海外事务部长、国防部长。

他的最大特点是:和蔼可亲,谁都聊得来,谁也不得罪。

他能和左派喝酒,也能跟极右派玛丽娜·勒庞共进晚餐;能在国防部谈军事预算,也能在餐桌上聊国家预算。

而且,他不打算参选2027年总统大选——对马克龙来说,这种“无后顾之忧”的总理,简直是梦中情人。

所以才有政府人士评价:“这就是总统的选择,一个听话、中间、形象干净、没有选举欲望的‘完美搭档’。”

但越是这种“顺眼的人”,在政坛越容易引发猜忌。

于是乎,勒科尔努刚上任,法国各党立刻开炮:

生态-绿党最先发声谴责: “这是挑衅!首先,我们没有被征求意见。其次,如果被征求意见,我们也不会说勒科尔努先生的名字。”

极左翼政党不屈法国的领导人梅郎雄谴责这是“一场悲伤的喜剧”,并再次呼吁马克龙下台。

极右国民联盟的的勒庞女士表示:总统正在打出最后一枪,他与一小群忠诚分子一起坚守阵地。在未来不可避免的立法选举之后,总理将是乔丹·巴德拉。”

右派表面冷静,实际也不买账。共和党主席说“这不是社会党人就行”,但也明确表示:“我们要看他干什么。”

这场面,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没人把他当朋友,大多数人把他当工具人。

虽说更换总理是个大事,但今天各大法媒貌似无暇顾及这位新总理,毕竟,传说中的全法大封锁真的来了。

你以为这又是一场工会组织的大罢工?错了。

这次9月10日的大封锁,是一场源自网络、感染全国、群众自发的“无领导抗议实验”。

早在今年7月,社交平台上的红色涂鸦口号“Bloquons tout le 10 septembre”(9月10日封锁一切)就开始疯传。

Telegram群、TikTok、Instagram、小型网站、极左论坛到极右群组,甚至“黄背心”“反疫苗”派也纷纷加入,一时间组成了“法国愤怒联合体”。

而这波情绪,正是从贝鲁宣布那份“削减438亿欧元预算、砍医保、砍假期”的计划开始发酵的。

取消公共假日?削减医保?你动的是法国人生活的“神圣不可侵犯区”!

所以别看后面是极左、极右、反体制人士在群里喊口号,真让普通人决定出门上街的,是假期没了+看病贵了。

于是,一场“没有组织、没有领袖、没有统一诉求,但情绪高度一致”的行动,在9月10日引爆。

而在封锁前夕,贝鲁面对媒体还试图“轻描淡写”这一切。他说:“预计也就10万人,不多,不至于担心。”

可9月10日的法国现实很快打脸了这个乐观判断。

超过8万名警察部署全国,巴黎6,000人现场待命。截至上午11点,内政部已记录了430次行动,其中包括273次集会和157次封锁行动,已报告105起街头纵火事件,参与人数达2.9万人。

截止下午1点30分,全法有295人被捕,其中,巴黎及其周边地区就有171人进局子。

全法百所学校停课,高中门口烧垃圾桶、封校门、喷横幅、打标语;

400名抗议者涌入巴黎里昂火车站,巴黎北站也因为持续的的抗议活动而中断运行。

总之,这些都还只是前奏,说好的十万人,说到必到。

而接下来,法国还有9月18日,还有预算大战,还有更多“说走就走的总理”,法国人民只剩下一个问题:

下一次爆发,会不会更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