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把我们的铜都买走!”——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卡特琳娜·赖歇(CDU)近日在西门子能源的一场活动上敲响了警钟。
她直言,中国大规模收购欧洲的含铜废料,已经导致德国本土铜冶炼厂陷入原料紧缺的困境。

铜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其优异的导电性和可塑性,使其成为生产电线、电缆、半导体和新能源设备的关键原料。尤其在电动汽车中,铜的用量是燃油车的四倍。随着绿色转型的加速,欧洲对铜的依赖度只增不减。
然而,德国企业却发现越来越难以在本土市场获得足够的铜废料。赖歇指出,中国买家在欧洲市场高价收购,大型德国铜冶炼厂已经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赖歇呼吁欧盟制定措施,限制中国的过度收购。但这一举动可能会引发新的贸易摩擦。此前,中国与欧盟已在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补贴与关税问题上争端不断。如果再对铜、铝、钢铁等金属废料设置出口壁垒,欧洲恐怕要面对中美同时的反制压力。
欧盟议员、德国自民党副主席汉恩也表示赞同:“美国和中国严重扭曲了金属市场。我们不能天真地将战略性原料拱手相让。”她强调,美国利用欧洲的废料生产金属制品,再用高关税限制欧洲出口;而中国则依靠低价废料制造高补贴产品,反向冲击欧洲市场。

根据德国原材料署(DERA)的数据,仅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就从欧盟进口了20.4万吨铜废料,比去年增长3.5%。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收购量持续攀升。而这一趋势在美国停止大规模对华出口后更加明显。
这意味着,未来欧洲若无法掌控关键原料,很可能在新能源、汽车和高科技产业中丧失竞争优势。

这场“铜荒”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欧洲产业安全的一次警示。能源转型、数字化和电动化本就让铜的需求量激增,而在全球供应链博弈中,谁能掌握原材料,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
对欧洲而言,问题不止是铜,更是战略资源的整体依赖。如何在保障开放市场与维护产业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已经成为摆在欧盟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