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夏季的晚上依然闷得让人心烦,街角小药局的玻璃门上映着路灯光,柜台后摆满整齐的药盒。对普通客人来说,这里依旧是买止痛药、退烧药的地方。但门口一块不起眼的纸板,却藏着不同的故事:“薬局譲ります”。

在微信群、小红书,这类广告越来越多:“药局转让,药剂师在籍,设备齐全”“提供药局开业攻略”。买家是谁?答案指向在日华人。

很多人还记得,十年前中国游客在日本药妆店的“爆买”画面:新宿药妆店门口堆满纸箱,心斋桥唐吉诃德的收银台排起长队。EVE止痛药、Pabron感冒药、津村汉方……这些被称作“神药”的产品,成了行李箱里最重要的必带品。

疫情切断了游客大军,但需求并没消失。变化只是方式:过去是飞过来买药,现在干脆买下药局。

在埼玉川口、东京江户川,就有中国女性花三千万日元,直接收购现成药局。相比从零申请许可、找药剂师、装修场地,收购一步到位。SNS上再打出“中国语OK”的广告,很快就能吸引在日华人和游客。

生意做大了,问题也跟着来了。
在日本,药品出口并不严格限制,但处方药的转售是违法的。药局必须严格按规定售药,行政处分期间继续卖药同样违法。偏偏日媒已经挖到案例:有药局在被处罚期间仍偷偷卖处方药,有的甚至用伪造的许可证公开售药。

到了中国这边,要求更严。所有进口药品都必须向国家药监局和海关申报。如果绕过这些程序,就是走私。
可现实中,微信群里常能看到模糊的字眼:“有****渠道”。这几个字就是灰色通道的注脚。药品装进纸箱,被贴上快递单悄无声息地跨过国境。药不是化妆品,一旦脱离合法渠道,它就变成了隐患。假药、走私、逃避监管的风险随之而来。

日本药局的无奈
这背后,其实还有日本药局行业的困境。日本全国药局数量逐年增加,中小药局竞争激烈,利润摊薄。许多药剂师年纪大了,后继无人。小药局撑不下去,关门大吉不稀奇。与其白白倒闭,不如卖给有钱的买家。于是,带着现金的华人投资者成了“接盘侠”。

表面看,这是市场逻辑:日本药局解决了继承难题,中国投资者获得货源。双赢?不完全。因为一旦药品跨境进入灰色地带,事情立刻变味。

消息曝光后,舆论炸开。
日本网友担心:“药局都被外国人收购,日本药会不会被搬空?”“处方药会不会流向黑市?”
中国网友则复杂得多。一方面承认“国内买药难,假药多,日本药更放心”;另一方面又摇头:“要是通过非法渠道进来,吃出了问题谁负责?”
有人甚至打趣:“这就像当年日本人买夏威夷酒店、纽约大楼,只不过对象换成了药局。”可玩笑背后,夹杂的却是对违法风险的焦虑……

走在日本的街头,药局依旧灯火通明。药剂师低头忙碌,顾客推门进来,买一盒退烧药就走。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柜台后的药品,可能会被装进快递箱,飞往千里之外的中国。
这其实是一条典型的跨境灰色链条:一端是日本药局的困境,一端是中国的巨大需求。两者在药柜里相遇,看似顺理成章,却踩在法律的边缘。

收购药局本身没问题,但药品跨境流通如果缺乏透明监管,就可能触碰日本和中国的法律红线。违法的,不是“收购”,而是那条模糊的“特殊渠道”。
更微妙的是,当下在日华人社群里,不断拔高要求的“经营·管理签证”成了很多人想要长期留日的重要路径。这个签证要求持有人有稳定的事业体,药局收购看似就成了一个现成的“项目”,还能雇个常勤店员,相比开餐馆、小型贸易公司,药局似乎显得既有门槛又“正经”,预计接下来也会有很多焦头烂额的经管签人士盯上这个生意。

可问题是,一旦进入这一行,若是经营不善,比如你的获客怎么来?而且也很容易被推向灰色地带——当然不乏有的人为了维持签证身份,不惜铤而走险,参与跨境药品买卖。表面是“守法开店”,背后却可能暗暗触碰到中日两国法律的红线。

日本街角的小药局,招牌灯依旧亮着。有人进去买药,提着小袋子离开,一切如常。可没人知道,这些药最后会留在这座城市,还是悄悄跨过海关,出现在上海、广州的药箱里。
日本药局看似安静,但围绕它的故事,会越来越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