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的餐桌上,辣一直不是主角。寿司的清淡、刺身的鲜美、拉面的咸香,几乎构成了大众对日本饮食的全部印象。即便偶尔自称“吃辣达人”,多数人也只是多蘸了一点芥末,或在拉面上撒几撮七味唐辛子,顶多让鼻子一酸,手指一抖。

岛国饮食之所以对辣味兴趣寡淡,本质在于长期以来更注重品味食材本身的天然风味,而辣椒并非日本原生作物,直到近世才传入,自然难以形成加辣的传统。

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不吃辣”的民族,却在近几年被一碗来自中国的麻辣烫深深折服。在东京池袋上午十一点刚开门的「楊国福麻辣烫」门口,已经有十几位年轻女性排起长队;在大阪、名古屋,类似的场景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上演。

排队的身影中,以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女性居多,有人结伴打卡,有人独自一人静候。社交媒体上,TikTok 和 Instagram 推波助澜,来自中国的麻辣烫被塑造成时髦标签,“一碗定制的麻辣汤”迅速成为都市年轻人热议的潮流。

麻辣烫(日文叫麻辣汤)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自由度。进入店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食材柜,七八十种选择整齐排列——白菜、豆腐皮、鱼丸、鸭血、香菜、蘑菇,甚至在日本罕见的冻豆腐。

客人拎起盆子,像逛超市一样随心搭配,然后交由店员称重:100克400日元,重量不同,价位差异巨大。

一位日本女孩选了六百多克,账单超过三千日元,却吃得心满意足。另一位顾客控制在四百克左右,一餐也近两千日元。这样的价格,放在日本已算“不便宜”,但依然挡不住队伍越排越长。

汤底与面条的搭配,更赋予麻辣烫无限可能。牛骨汤、麻辣汤、菌汤,牛筋面、刀削面、方便面,随意组合。有人选择最温和的“小辣”,有人勇敢挑战“普通辣”。
即便是怕辣的日本人,似乎在这里也能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更妙的是,麻辣烫不仅满足了口腹欲望,还暗合了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满满一碗蔬菜、肉类与春雨,看似纵情,其实均衡。

说到麻辣烫的历史也颇具意味:四川码头上的船夫,曾在劳作间隙将签子串好的食材投入麻辣汤中,既能果腹,又能驱寒。另一脉则来自中国东北黑龙江,味道更为醇厚温和。
今天在日本广受欢迎的「楊国福」「張亮」两大连锁,便发源于东北,凭借芝麻酱等调味让口感更贴合不耐辣的人群。2003年在哈尔滨创立的「楊国福」,如今已在全球开出七千余家分店,堪称“麻辣烫界的麦当劳”。

人气的蔓延,甚至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综艺节目《松子未知的世界》将麻辣烫誉为“最强药膳料理”,主持人当场喝下一大碗,边出汗边称赞“辣得刚刚好”,还能减肥……

明星们也纷纷表白——石原里美笑称自己每周都会点一次;歌手宫胁咲良在直播中直言是“忠实粉丝”。

更不用说大量素人博主在 vlog 里拍摄初体验,上传后轻易收获成千上万的点赞。

日本网友也表示,吃了就上瘾!




这股热潮不仅限于餐馆。日本便利店也推出了麻辣汤杯面,大型超市上架了调理包,让上班族也能在家复刻一碗。名古屋“大名古屋ビルヂング”地下商场的「創造中華 華星」更是把麻辣汤作为定番菜单,售价1408日元,配料里有春雨、虾丸、鱼丸、木耳、西兰花、鹌鹑蛋,最后淋上红亮辣油,香气四溢。对当地食客而言,这不仅是一碗“汤”,更是一种新鲜体验。

或许正因如此,麻辣烫被日本人称作“食べるスープ”——能吃的汤。辛辣却不纠缠,浓烈却不油腻,一口下去,汗水与畅快并存。对加班到深夜的上班族来说,它是照亮回家路的慰藉;对追逐潮流的年轻女孩而言,它是社交媒体上的炫耀资本。

从过去传到日本的麻婆豆腐到如今的麻辣烫,中国的“辣文化”一次次突破了日本人“不吃辣”的刻板印象。超市货架上摆满的麻婆豆腐调料包,综艺节目里明星大口吃辣的画面,无不说明:美好的味道,不会被国界和习惯阻隔。

麻辣烫在日本的走红,正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的印证——那些美好的东西,终究会传播。此刻,无论是中国的麻辣烫爱好者,还是日本街头的樱花妹们,当热气蒸腾、香味扑鼻时,人类最原始的味觉共鸣跨越了地域,悄然把两个文化紧紧牵在了一起……